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2025新能源汽车全场景智驾用户体验报告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红泥小暖炉 时间:2025-04-12 05:04:54

01 行业概况

市场概况: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智能驾驶功能迅速向各价位车型普及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年销量飙升至1089.9万辆。伴随市场扩张,智能驾驶功能加速普及,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智能驾驶功能装车率达 66.4%,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

• 细分市场方面,24万以上车型智驾竞争最为激烈,为高阶智驾主要竞技场,40万以上豪华车型凭借领先的L2+高阶智驾搭载率,进一步巩固了其高端市场定位;24-32万价格区间车型智驾投入力度显著增加,旨在以智能化配置推动高端化;8-24万价格区间车型智能驾驶渗透率实现了翻倍式增长,价格下探加速智驾技术的广泛普及。总体来看,高端车型通过高阶智驾功能强化竞争力,低价位车型则加速智能化下沉,智能驾驶功能已成为推动市场增长和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驱动力。

市场发展:2025年将成为车企发力端到端技术的关键时期,智能驾驶迈向全场景智能阶段

• 2023年新能源汽车城区NOA功能迎来量产“元年”,多家车企在更多城市解锁该功能,形成“基础L2 → 高速NOA → 城区NOA”的迭代路径,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 至2024年底,多家领先车企开始部署“车位到车位”技术,实现了全场景覆盖的智能驾驶,2025年将成为车企发力端到端技术的关键时期,大数据与算法能力驱动智能驾驶快速迭代,智能驾驶正迈向全面智能阶段。

技术趋势:无图方案成为智能驾驶主流趋势,吸引多家头部企业布局

• 无图方案以其低成本、高灵活性和强实时性的核心优势,正逐步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主流趋势,并吸引了多家头部企业积极布局。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新能源汽车仍以高精地图方案为主,但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变化,部分车企已开始向无图(重感知轻地图)技术路线转型,这一趋势体现了智能驾驶技术正朝着“拟人化”驾驶方向演进。

• 用户对无图方案接受度较高,但高精地图在特定场景中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部分用户认为“感知+地图”的混合方案能够更好的平衡安全性与适应性。

竞争格局:车位到车位成为新竞争焦点,华为、小鹏、理想、极氪、小米品牌率先跻身前列

•“车位到车位”功能正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新竞争焦点,其核心在于实现覆盖全场景、应对极端情况甚至全程无接管的高阶智驾能力,与“全国都能开,有路都好开”理念契合,正逐渐成为行业高频词汇和竞争核心。

• 华为、小鹏、理想、极氪、小米、特斯拉等品牌凭借强劲技术实力,率先于2024年迈入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竞争场域。继“全国都能开”之后,“车位到车位”已成为智驾领域的最新评价标准,重新定义了“智驾第一梯队”。

舆情分析:舆论焦点集中于特斯拉、小鹏、理想、比亚迪及问界等品牌,因端到端、车位到车位、技术创新进展和用户体验等核心议题而备受关注

• 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期间,新能源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领域舆情总量达到5,020,449条,广泛传播于微博、新闻、APP、微信及短视频等平台。舆论焦点集中于特斯拉、小鹏、理想、比亚迪及问界等品牌,这些品牌因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车位到车位功能、技术创新进展和用户体验等核心议题而备受关注。

02 人群分析

对于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功能多数用户持积极期待态度,认可其智能化水平与便捷性

• 关注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的用户中,多数用户对该功能持积极态度,认可其智能化水平与技术发展方向,期待技术迭代带来的新体验,并认为该功能彰显了品牌技术实力,提升了车辆价值感和品牌形象。用户认为该功能减轻了驾驶负担,提升便捷性与驾驶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

• 对于该智驾技术的讨论亦存在部分负面反馈,其中大部分用户对技术成熟度比较担忧,认为其过度营销夸大宣传,对无图智驾及端到端技术的实际效用持悲观态度。另有部分用户对智能驾驶技术本身缺乏信任,担忧其安全性,并因技术快速迭代而担心技术贬值。

关注全场景智驾的用户聚焦年轻男性群体,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新技术敏感度更高

女性用户对高阶智驾关注度较弱但满意度高,年轻一代用户则表现出高关注度和高满意度

• 不同性别与年龄段用户对端到端智驾体验感受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用户群体对新技术接受度、使用习惯及期望值等差异有关。

• 具体来看,女性用户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性,女性用户净情感度达81%,而男性用户仅为50%。关注该功能的女性用户对智驾技术认可度更高,可能与其对驾驶便利性需求更为突出有关,而男性用户则对智能驾驶技术期望值更高,导致满意度相对较低。

• 从年龄上来看,年轻用户群体(00后和90后)对智能驾驶功能的认可度高于年长用户群体(80后和70后),可能与年长用户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为严格,以及对新兴技术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有关。

用户体验感受呈现显著地域差异,华中和华北地区用户满意度较高

• 不同地域用户对端到端智驾关注度与体验感受呈现显著差异,华中地区用户体验最佳,满意度较高;华东与华北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天津为主)用户反馈最为活跃,普遍认可早晚高峰的智驾表现,认为其驾驶风格激进,拥堵路段通行效率高;华南地区(以广东为主)用户对智驾体验敏感度较高,部分用户对比广州与深圳的智驾效果,指出城市间智驾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西南地区用户虽整体满意,但因地形复杂,部分路段表现不佳,用户期待针对当地特殊道路环境进一步优化训练;东北与西北地区用户关注度和反馈较少,尤其西北地区对全场景智驾兴趣有限,更关注安全性。

• 总体来看,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用户对智驾技术表现更为敏感,地势复杂地区则需针对性优化,以提升用户体验。

新势力品牌在智驾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最为突出

• 新势力品牌在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反映出其智能驾驶技术的市场认可度和用户粘性较强。

• 传统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用户参与度则较低,需加大技术投入,并强化用户教育与引导策略,以提升市场影响力。

03 「车位到车位」智驾体验感受

用户对高速、城区和停车场三大场景关注度较高,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需重点优化

• 在“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能驾驶的用户讨论中,高速场景关注度最高,其次是停车场和城区场景,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需重点优化。

• 城市道路场景用户口碑较差,尤其在安全性方面感受不佳,稳定性满意度也较低,主要由于城市道路环境复杂,对系统的实时决策能力要求高。高速场景通行效率表现最佳,得益于道路规范性和交通环境相对简单,但安全性表现显著不足,因高速场景对错误容忍度低。停车场场景中,除舒适性外,其他方面表现均不理想,由于泊车对精度要求高,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关键,用户对泊车效率的不满较为突出。匝道场景用户对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表现均不理想。

变道、转弯和泊车场景备受关注,但用户口碑不佳

• 从具体场景来看,变道、转弯和泊车场景用户关注度最高,其次是紧急避险场景。尽管泊车、转弯和变道场景备受关注,但用户对其效率与精度不满,需重点优化。紧急避险场景的关注度较高,用户认可度尚可,认为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反应迅速,有助于提升驾驶安全性,但仍有改进空间。加塞/并道、超车和掉头场景用户分享较少,但评价普遍较低,认为系统在复杂环境下表现不够稳定,需进一步改进。

在泊车、变道、转弯及紧急避险等关键场景中,系统精准度、反应速度和稳定性亟待提升

• 从具体场景表现来看,用户对安全性方面普遍存在担忧。其中,泊车场景的安全性和效率感受较差,用户对系统的精度和反应速度不满。变道场景中,用户对安全性感受不佳,认为系统在变道操作中存在潜在风险。转弯场景中,可能因系统表现不稳定,导致舒适性感受较差。紧急避险场景中,用户对系统的稳定性存在担忧,认为其在突发情况下的表现尤为重要。在路口行驶场景中,用户对安全性和舒适度表现显著不满,认为系统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表现不够理想。在直行/跟车场景中,用户对稳定性表现不满,失控等事故风险频发,需进一步优化系统控制能力。总体来看,各场景在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安全性与通行效率“平衡”成关键,驾驶策略激进或保守均影响用户体验

• 鸿蒙智行、小鹏汽车和极氪汽车用户对智驾体验的分享较为活跃。鸿蒙智行用户认为驾驶安全性有待提升,而通行效率表现尚可。小鹏汽车用户对安全性担忧最为强烈,但通行效率表现较好,可能与小鹏部分用户反映升级后的驾驶策略过于激进有关。极氪汽车用户则普遍认为驾驶策略偏保守,导致用户安全性感知高、舒适性表现较好,但认为通行效率较低。驾驶策略激进与保守显著影响用户对安全性的感知,未来需在安全性与通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以提升用户体验。

各品牌在不同驾驶场景中表现各异

• 从具体场景表现来看,鸿蒙智行用户对泊车体验最为不满,其次是变道和进出收费站/过闸机场景,但在紧急避险方面满意度较高。小鹏汽车用户认为转弯和进出收费站/过闸机场景表现较差,而泊车体验相对较好。极氪汽车用户则对转弯场景体验不佳,其次是紧急避险方面满意度也较低。

• 整体来看,各品牌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需针对用户反馈优化特定场景的驾驶体验。

车位到车位功能体验痛点分析

• 在“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能驾驶体验中,用户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泊车效果与效率、变道逻辑、避障能力、转弯与并道表现、车速控制以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

• 具体表现为:智能泊车识别不灵敏且耗时久、变道过程生硬且频繁无效变道、避障反应迟缓、转弯失败率高、并道时强行加塞或应对加塞车辆不力、限速误判及减速不及时等。此外,部分用户认为升级后的智驾策略过于激进,导致追尾、剐蹭等事故风险增加,尤其在复杂场景下系统稳定性不足,影响驾驶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04 相关建议

功能优化建议

• 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优化主要集中在场景覆盖、泊车能力、紧急避障、车速控制、变道与转弯等常规道路处理、系统稳定性方面。

• 结合市场情况及用户需求,以下是该功能的优化建议:

用户体验相关建议

• 通过技术迭代、用户反馈机制完善等策略优化当前的智驾水平,提升用户体验,推动功能的普及与市场认可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