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底起,楼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周期。最初,调整的步伐主要出现在三四线城市的郊区,并逐步蔓延至大城市。到了2023年,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开始加入下行行列。到2023年3月底,房价从历史最高点回落,平均降幅达到了30%,而部分地区的下行空间甚至已达到60%。
与此同时,市场销售持续低迷。例如,2023年底,全国商品房的待售面积已达到6.7万亿平方米,2024年底这一数据攀升至7.5万亿,到了2025年3月末,待售面积再次增加至7.8万亿,去库存的压力依旧严重。
面对如此局面,各种救市政策纷纷出台。政策层面,除了部分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外,大部分城市已全面放开限购,许多地区也上调了公积金贷款上限,降低了刚需购房门槛。银行方面,过去很多刚需购房者的贷款利率超过5%,如今普遍降至3%左右,首付比例也由30%降至15%,购房门槛大幅降低。税收方面,去年底税务部门已对契税和增值税进行了减免。可以说,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的各项政策几乎都已用尽。
然而,尽管各种举措频繁出台,许多人仍然困惑不解。房产带来的债务压力让家庭背负了几十年,而没有房产,是否意味着可以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为什么国家非要出手拯救楼市呢?
吴晓波曾一句话总结得很清楚:“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房地产产业链庞大,涉及居民消费与财富、地方财政、银行以及数十个相关行业,同时又牵动着上亿人的就业。若楼市持续低迷,内需也会受到严重拖累,形成结构性不振的局面。
这其中有三大原因不容忽视:
首先,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对经济影响深远。过去20年,房地产不仅推动了建材、家具装饰等50多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了金融、物流等多个领域。核心资产一旦停滞,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重创。特别是很多地方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仍然较高,一旦楼市无法复苏,将直接拖累地方GDP的增长。因此,这个市场亟需被“救”。
其次,房地产产业与众多行业和就业息息相关。数据显示,房企的从业人数已超过1300万,而家居装修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超过千万。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高达5800万,其中有4000万人直接与商品房开发有关。换句话说,涉及房地产产业的人员数量已达到数亿人。如果楼市无法回暖,这不仅仅影响经济增速,还可能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就业问题直接关联社会稳定,彼此互为因果。
最后,房地产对土地出让金收入至关重要。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出让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比逐年增加。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包括交易税和财产税,如房产税,反映了地方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据统计,2024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0%,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35%。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开发商将变得更加谨慎,土地出让金收入将显著减少。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如公务员薪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债务偿还等。而这些都依赖于财政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全国财政需要供养约8000万人口。如果假设这些人年薪为10万元,那么仅供养这部分人,每年就需要支出8万亿,而其中5万亿与房地产直接或间接挂钩。如果楼市无法复苏,将导致这一庞大群体的薪资出现缺口,影响面深远。各地的救市举措,不仅仅是为了保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也为了保障这些“财政供养”人员的生活和工作。
当然,目前救楼市的目标并非单纯为了一时的房价涨跌,更深层次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内经济转型争取时间。长远来看,经济发展的重心将逐渐转向中高端制造业和科技产业。
随着楼市逐步企稳,房产税也可能成为地方政府的新税收来源,弥补土地出让金的缺口。总而言之,救楼市的背后,不仅是为了“吃财政”的人群,也是在为国家经济的健康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