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各种创业文章里看到“精准定位““全盘规划“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说:有些被奉为真理的思维,反而正在拖垮你的脚步。
一、放弃 “等万事俱备再出发” 的思维:你永远等不到那个 “完美时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打无准备之仗” 成了创业者的口头禅。有人花半年时间打磨 PPT,就为了见投资人时不出差错;有人熬到凌晨改商业计划书,觉得每个数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才算靠谱。但真相是:创业从来没有“准备好” 的那一天。你以为的“万事俱备”,不过是用完美主义掩盖内心的恐惧。
人性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弱点:我们总希望用充足的准备换取安全感,就像小时候考试前把课本翻烂,哪怕没记住多少,心里也觉得踏实。但创业不是考试,市场不会等你复习完所有知识点再出题。
我认识的一个卖手工饰品的姑娘,最初只是在朋友圈发了几张自己做的耳环,收到订单后才连夜去买材料。现在她的店月销过万,回头看最初的产品,做工粗糙得能看出线头。“要是等我学会所有设计软件、找好工厂再开始,可能早就错过了风口。” 她边打包订单边说,指尖还沾着没擦干净的银粉。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在你不知道怎么做,又想行动时,想到什么就立马干,不要犹豫,因为没有完美准备。
如果你曾经经历了许多,打不开思路,建议你多看看创业方面一些优秀的公众号:
比如“晨姐谈项目”、“豌豆创业笔记”等等。上面会分享很多副业的项目拆解,
如果你的大脑还是一片迷茫,没事去看看,多看看你认知以外的世界,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所以放弃这种思维,本质是放下对“确定性”的过度迷恋。就像你想学游泳,在岸上研究一万次动作要领,不如跳进水里呛两口水来得实在。市场反馈永远比闭门造车更有价值:你觉得自己的方案无懈可击,可能顾客根本不在乎你花心思设计的包装;你以为价格定得足够合理,结果发现大家更看重售后服务。这些真相,只有在你迈出第一步后才会浮现。
真正聪明的创业者,懂得用“最小可行性产品”试错。卖早餐的大叔不会等租到黄金旺铺、买齐所有高端设备才开业,而是先推个小推车试试周边居民的口味;做自媒体的新人不必等掌握所有剪辑技巧再出镜,拿起手机拍段日常vlog就能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创业的本质是一场动态博弈,你要在前进中调整方向,而不是站在起点画地图。
二、放弃“必须全靠自己”的思维:承认“我不行”反而能走得更远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自己活成了“全能战士”:既要懂产品研发,又要管团队管理,还要研究营销策略,甚至连公司的打印机坏了都得自己修。他们把“万事不求人”当成了一种骄傲,朋友圈里常发“凌晨三点的办公室”照片,仿佛只有事事亲力亲为才算得上合格的创业者。但这种“全能思维”,正在悄悄拖慢他们的脚步。
人性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自负:我们总觉得自己足够聪明,只要肯花时间,什么都能学会。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明明旁边有人能扶一把,偏要自己摔得鼻青脸肿才罢休。但创业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而是一场需要协作的接力赛。你以为省下的外包费用,其实是在浪费自己最宝贵的时间;你觉得自己搞定所有环节能避免风险,却不知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降低试错成本。
朋友小李开了家公司,最初为了省钱,客服、运营、打包全自己来。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业绩却不见起色。后来他咬咬牙请了个有经验的运营,自己专注选品和供应链。没想到三个月后,店铺销售额翻了两番。以前总觉得别人做不好,现在才明白,承认自己不擅长某些事,反而能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他现在有空就研究市场趋势,反而比以前更轻松。
放弃这种思维,需要直面自己的“无能”。但承认“我不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清醒的自知。就像打麻将,你没必要抓尽所有好牌,只要学会和别人配合,把手里的牌打好就行。真正厉害的创业者,懂得用“杠杆思维”放大自己的优势:没钱的时候,用创意换取资源;没经验的时候,用真诚请教前辈;没团队的时候,用临促和外包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只有懂得借力的人。
站在创业的路口,我们总被各种“正确思维”包围:要规划、要全能、要完美。但真正的创业老手都知道,有些时候,放弃这些被过度神化的思维,反而能让你离成功更近。就像种地,你不必等所有雨水都恰到好处再播种,也不必自己扛下所有农活。在合适的时机播下种子,在需要的时候找帮手,剩下的,交给阳光和时间。
最后:
其实很多创业成功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以前总想着“等准备好”,其实是害怕失败的借口。“晨姐谈项目”上分享的内容,好理解,好上手,任何创业项目,边做边改,遇到不懂的就学习,就会越来越好,或许这就是创业的真相:放下那些沉重的“必须”,轻装上阵,反而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