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充电比换电还快?电动车主能靠谁

IP属地 北京 编辑:杨凌霄 新周刊 时间:2025-05-16 17:49:26

就像有人喜欢自驾游的乐趣,有人偏爱高铁的便捷,车企需要的不是“站队”,而是各显神通——蔚来把换电技术开放给同行,特斯拉拼命建超充站,理想汽车干脆搞了个“超充+加油”的双保险。

至少在目前,面对3000万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中国有足够空间容纳超充和换电发展。

作者 | 黑莓

编辑 | 安菲尔德

题图 | 视觉中国

满电出发时信心满满,服务区充电时左右为难。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高速公路充电站再现“抢桩”奇观。有服务区充电队伍蜿蜒数百米,多车同时充电导致功率不足,更有站点搬出餐饮叫号系统管理排队。类似的新能源车假期充电笑话,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保留剧目。

截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10年稳居全球榜首,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但补能效率的阿喀琉斯之踵,始终是新能源车主们最大的焦虑,也是横亘在行业面前绕不过的难题。

充电桩数量不足、充电速度缓慢的短板,在节假日出行高峰尤其严重:因为充电大排长龙,高速公路变身“充电停车场”是家常便饭,城市商圈充电位上演“抢车位大战”也不鲜见,用户对油电同速的期待愈发迫切。

电动车车主的里程焦虑,背后问题值得深思。(图/视觉中国)

如何解决里程焦虑?车企、电池厂商乃至整个行业都在头疼。单是换电和充电之间经久不衰的路线之争,就一直没有结果。

你看,在上个月的2025上海车展上,两条技术路径的捍卫者,就都拿出了看家本领,试图证明自己选的才是代表未来的康庄大道。

一边是疯狂提速的超充阵营——比亚迪亮出“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闪充电池,星星充电的液冷超充设备则率先在海外市场落地;另一边是另辟蹊径的换电派,宁德时代携五大车企连推10款换电车型,25亿元换电站投资扩建计划同步启动。

补能效率的竞赛,本质上是对用户体验的争夺。

超充派试图把充电时长压缩到喝杯咖啡的时间,换电派则想让补能过程比加油更利落。而解决补能焦虑,归根结底,是车企们在争夺未来新能源生态话语权。

油电同速不是梦

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有多快?答案是——和加油一样。

你没听错,油电同速理论上已经不是梦。

今年3月,比亚迪率先投下一枚技术“深水炸弹”,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的兆瓦闪充系统。按照比亚迪的说法,该系统功率至峰值时,1秒钟就能补充2公里续航,5分钟就能从35公里续航充到407公里续航。

2025上海车展,比亚迪展区的“兆瓦闪充”技术。(图/视觉中国)

开过电动车的人都懂,传统燃油车进站加油平均要5~8分钟,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在10%~80%电量区间,硬是把充电速度提到了和加油一个水平。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还不是补能技术目前的天花板,在一个月后的上海车展,充电速度的上限再一次被刷新——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不仅实现1300千瓦的充电功率,更将续航里程提升至800公里。

虽然上述两种超充技术,仅在特定SOC区间(电池荷电状态)和标准测试环境下实现,但已让人们看到油电同速的曙光。

毕竟,续航焦虑曾是电动车主最深的痛。早期电池技术不成熟,电动车因续航短、充电慢,被网友戏称为“电动爹”。甚至因充电桩不足以及波峰电费差价,北京的网约车司机曾经为省30块,大冬天凌晨4点起床抢桩。

而超充技术的飞跃,让这一困境逐步被破解。

自2019年特斯拉在中国落地首台V3超充桩以来,电动汽车补能效率便开始了一日千里的突破,从15分钟的快充电池,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超充,再到“一秒一公里”的闪充……更好更快地补能,已然成为车企新一轮的内卷竞赛。

特斯拉超充桩。(图/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支持800V超充技术的车型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红星新闻报道,2023年800V车型的渗透率约为2%,而到了2024年1月,这一数据已经攀升至5.8%。目前,超充车型基本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目标,价格也逐渐下探至20万元甚至15万元的区间。

随着各地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油电同权”也在逐步实现。数据显示,广东规划2025年将新建274座超级充电站,北京计划年底前建成1000座,而深圳在2024年已经成为全国首个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的城市。

相对地,加油站数量正在锐减。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加油站数量会从现在的11万座,减少到9万座。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内,每五个加油站里,就会有一个消失。

正如网友所说,“超充的到来,实现油电同权,几乎革了燃油车的命。”

补能博弈,谁是未来?

从舆论风向来看,受伤的似乎不止传统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补能领域,充电与换电两种模式仍在持续角力。此前,换电模式凭借高效的优势更受关注。以蔚来为例,其第四代站点已经能将补能时间压缩到2分24秒,同时“车电分离”销售方案还能降低购车门槛。

不过,当换电模式的电池规格不统一、通信协议壁垒、建设和运营成本等问题亟待解决,超充技术的补能效率天花板不断抬升,再次掀起了人们对“换电有没有必要”的讨论。甚至有人断言,“现在就是换电模式退出之时”。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届上海车展上,蔚来CEO李斌与媒体的问答环节成为焦点。众所周知,3分钟内换电,是蔚来的核心宣传点之一。而当被问及“蔚来是否受到超充冲击”时,这位创始人给出了明确回应。

“超充和换电不是对立关系。”李斌先是秀了一把肌肉,提出蔚来已在全国建设超2.6万根充电桩,是国内充电桩数量最多的车企之一。随后,他又话锋一转,“再快的超充,它也不可能比换电快”。

不止换电,蔚来近年大力布局超充换电站。(图/视觉中国)

按照李斌的说法,频繁使用超充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车主一直用超充,(车企)敢不敢给电池做15年、12年,哪怕是10年的质保?如果能,我服!”

其次,他提到超充对电力容量要求高,需要先建设储能设备,成本并不低。而且,从电网到储能设备再到电池的充电过程,存在两次电力损耗,而换电只有一次损耗,能源利用效率更高。

李斌所言并非没有道理,超充站的大量建设,目前在技术上仍然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攻克。

以重庆为例,当地计划到2025年建设总功率190万千瓦的超充设备。这个数字背后有个对比——2023年重庆全市最高用电负荷约2600万千瓦,超充设备全开时将占到7%的用电量。为此电网必须提前改造升级,但改造后的设备在用电低谷时基本闲置,就像为节假日扩建的车站,平时空荡荡,反而浪费资源。

超快充实际应用同样存在瓶颈。(图/视觉中国)

此外,超充在不同地域和场景的使用上,也存在个别隐性问题。

比如零下40摄氏度的黑河,充电枪插口可能结冰,影响充电效率,而换电站依然能三分钟完成补能。这种特性让换电在北方严寒地区、物流园区等场景不可替代。

充电or换电,不需要二选一

补能焦虑的加剧,让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愈发激烈。

目前来看,超充技术需要解决的是,充电桩普及和充电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对电网负荷的影响;而换电要面对的则是老问题,其发展卡在的两个关口:成本和标准。

同样以蔚来为例,据诸多财经媒体报道,其一到三代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分别为300万、200万、150万。截至2024年底,其建成的3000多座换电站里,第四代换电站单日服务最多理论上能达到480次。

据李斌此前透露,蔚来换电站单站日均60单就能实现盈亏平衡。蔚来高级副总裁兼乐道汽车总裁沈斐也在直播中表示:“上海(换电业务)一天9000单,马上要接近1万单了。目前在上海绝大部分地方,只要能把换电站建下去,肯定是挣钱的,非常接近盈亏平衡点。”

乐观地看,日均60单显然并非天文数字。但就当下而言,全国大部分站点还在盈亏线底下挣扎,换电站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换电虽快,但建设成本极高。(图/视觉中国)

当然,蔚来并没打算单靠自己。既然眼前面对的并非天文数字,最有效的破局法子自然是——拉盟友,和其他车企搞共享换电站,并和长安、吉利、一汽等7家车企共同组建换电联盟,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电池资产管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补能优势,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另一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则正和蔚来合作推进巧克力换电块。这种换电块兼容A0级到C级车型,能够实现跨品牌电池互通。此外,蔚来还公布了兼容多电池包智能换电站专利,适配“换电联盟”不同车型。

不难看出,当用户规模通过共享联盟壮大起来,换电站的前路尽管多有曲折,但未来多半还是走得通的。

事实上,换电早就是全球行业里反复折腾过的老话题。

国外最早搞换电的Better Place公司黄了,特斯拉试了也撤了,国内车企近几年反而越战越勇——除了蔚来,上汽、吉利、宁德时代这些大厂都在布局换电,其中不少都是换电联盟的玩家。

隐忧并非没有,甚至显而易见——这些新入场的玩家究竟是真的看好换电,还是多头下注占个坑,现在还真说不准。

无论是超充还是换电,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缓解用户的补能焦虑。星星充电研发高级副总裁李宏庆在接受贝壳财经采访时提到,超充和换电并非相互冲突,而是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场景发挥作用。

快充和换电,都是为了美好的出行生活。(图/视觉中国)

“超充技术充电快但成本高,适合追求高效补能、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如商务出行人群;换电技术需电池标准化,更适合日常通勤、注重便利性、对价格敏感的用户。”李宏庆说。

从业内动向看,兼容性正成为新趋势:家里装个慢充桩每天补电,城里赶时间用快充,跑高速才找换电站。

就像有人喜欢自驾游的乐趣,有人偏爱高铁的便捷,车企需要的不是“站队”,而是各显神通——蔚来把换电技术开放给同行,特斯拉拼命建超充站,理想汽车干脆搞了个“超充+加油”的双保险。

至少在目前,面对3000万新能源车主的补能焦虑,中国有足够空间容纳超充和换电发展。

校对:遇见;运营:小野;排版:张晟钰

《超快充崛起,李斌真急了?》电动车公社 2025-5-02

《超充VS换电,谁才是电动汽车的未来?》南方周末2025-01-28

《超充“杀不死”换电,而是一起“杀死”燃油车》C次元 2025-03-20

《车展对话|星星充电李宏庆:中国有足够空间容纳超充和换电发展》新京报2025-04-28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