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现在房价下跌,是楼市在“倒车接人”吗?

IP属地 北京 编辑:钟景轩 郑州楼市观察 时间:2025-05-17 23:30:10

最近和几位做房产中介的朋友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家都感觉身边买房的人变少了,

但看官方数据,楼市成交量却还维持在高位。这背后到底是数据的问题,还是我们感知错误呢?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现在楼市的主力客群,还得是70后和80后这拨人。根据去年的一份购房数据统计,30-40岁的购房者占比超过57%,而70后和90后分别只占11.8%和27.3%。

就拿80后来说,最年轻的89年生,今年也36岁了。这批人2011年本科毕业,硕士普遍到2013-2014年才毕业,正好赶上2015年那波房价飙升。

再往前看,80年出生的人2002年大学毕业,经历了2008年和2015年两次房价大涨。

这两代人是真正被房价暴涨“刻进DNA”的群体,对楼市的认知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比之下,90后虽然开始入场,但数量还不成气候。他们的购房逻辑和父辈完全不同:38%是为了婚育需求,24%是为了分户独立,还有34%是为了在大城市落户。

而且他们更看重地铁1公里内的房源,对远郊盘接受度只有12%,更愿意为智能化、绿色建筑支付溢价。

这代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楼市格局。

现在很多人买了房却不愿声张,背后有三个现实考量:

怕被当成冤大头:2025年4月全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3.99%,二手房价格普遍回调。这时候买房,很容易被朋友调侃“高位接盘”。

怕被误解炫富:经济环境不稳定,身边裁员降薪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时候晒房产证,难免给人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怕被借钱:一套房子动辄几百万,首付和月供都是不小的开支。如果被亲友知道手头有资金,很可能陷入“救急不救穷”的尴尬境地。

这种“沉默购房”现象,直接导致了“感知偏差”——年轻人身边大多是没房的同龄人,而35岁以上的群体普遍已有房产,圈子不同,看到的楼市景象自然大相径庭。

无论你看涨还是看跌,房价的最终走向都不会被个人意志左右。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全国房价均价6793元/㎡,到2025年涨到9547元/㎡,长期趋势是上涨的,但中间经历了多次波动。

比如合肥滨湖新区的二手房,2021年单价冲到3万+,如今却跌回1.6万/㎡,直接回到2016年的开盘价。这种“倒车接人”现象,在过去是从未出现过的。

过去房价下跌后往往能快速反弹,比如从150万涨到300万,回调到270万后继续涨到700万。

但这一轮从600万涨到900万,却一路跌回600万,彻底打破了“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这种走势变化,让很多习惯了“上楼梯式”上涨的购房者措手不及。

今年各地虽然出台了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

贵阳将首付降至15%、公积金贷款提至120万,结果4月新房成交量环比下降超30%。

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没有触及购房者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收入预期。

2025年一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仅增长11.76%,显示大家对背负长期债务仍持谨慎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房产中介开始炒作“期房变现房”概念,试图制造恐慌情绪。但实际上,现房销售早已不是新鲜事。

2024年全国现房销售占比已达30.84%,信阳、合肥等地更是明确要求新出让土地必须现房销售。

这种模式虽然能降低烂尾风险,但也意味着开发商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分化。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现在买房需要把握两个核心原则:

警惕区域分化:核心区与郊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贵阳观山湖区房价保持在1.2-1.5万元/㎡,而修文、息烽等郊区去化周期长达28个月,部分楼盘单价跌破4000元。

同样,深圳核心区新房开盘即售罄,而三四线城市降价50%仍无人问津。

关注长期价值:90后购房者中,57%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经济带,超六成优先地铁沿线房源。

这说明交通便利性和产业集聚度,正在成为影响房价的关键因素。

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尤其是对中年人来说,几百万的房款可能需要用十几年的收入来偿还。

在这个“倒车接人”的时代,与其盲目追涨杀跌,不如多花点时间研究城市发展规律,让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毕竟,真正的好房子,从来不是靠炒作出来的,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更是可以穿越周期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