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专用车电动化提速 走向“蓝海增长” 需要抓好智能化与国际化

IP属地 北京 编辑:朱天宇 搜狐商用车 时间:2025-05-18 01:30:37

新一轮变革之下,专用车如何从"红海内卷"迈向"蓝海增长"?

2025年5月15日,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专用车科技展在"中国商用车之都"十堰召开。大会现场,来自全国的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围绕着专用车产业变革展开了深度研讨。在研讨中,与会专家认为专用车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技术变革加速、全球竞争重塑”的多重战略机遇期,新能源、智能化、国际化将成为专用车“破局”的三大核心驱动力。

同时,作为大会的东道主,十堰市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十堰专用车发展商专一体的集群优势、细分领域的产品优势、创新驱动的技术优势尤为明显,将锚定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专用车、全国安全应急和特种装备行业示范高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做大做强专用车产业集群,助力中国专用车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化:重构产业动力的核心引擎

"双碳"战略指引下,专用车新能源化加速,已经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

在专用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现场演讲中,江淮商用车营销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晋表示,从2023年自今,专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受政策的刺激,2024年12月份达到顶峰的30%,冷藏、环卫已成为专用车新能源化的主力军,旅居车、送货车、轻量车也将迎来快速发展。他强调,“专用车的新能源化,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无独有偶,宇通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红伟也认为,商用车专用化与新能源化已形成不可逆趋势。他表示,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商用车专用市场整体渗透率从2021年的1%提升到2024年的11%,截至2025年3月份,专用车整体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5%以上,势不可挡。

陈红伟透露,物流类场景中轻型冷藏、危化品运输等有市场机会,作业类场景中环卫新能源化进程领先,行业正进入存量更新与细分深化阶段。徐工新能源汽车氢能营销中心总经理高朋则认为,环卫、港口、矿山等政策明确要求替代比例的领域,正成为新能源专用车的核心战场。

同时,专用车新能源化,面对不同场景需求,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纯电、换电、氢燃料等模式并行突破。三环汽车布局纯电、换电、氢能源燃料电池,2025年1-4月新能源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02%;徐工新能源推动"双快双充"技术,探索底换、侧换、后备式等多元换电模式,降低运营成本;东风商用车自主研发130kW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100%,其中天锦环卫车已在多地示范运营。

另外,新能源技术突破推动成本优化与场景适配。宇通打造行业首个软硬件一体化电动专属平台"睿控E平台",通过超集成设计实现每度电效率最大化,已覆盖全系列环卫产品;中联重科混凝土搅拌车电动化渗透率达71%,其"短程多任务循环作业" 场景适配性成为关键,通过电池技术升级解决里程焦虑;驰田汽车开发的2.4兆瓦超级充电技术,实现1600度电半小时快速补能,为矿山机械电动化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面对新能源化的机遇,车企还将通过"一体化"设计提升性价比。宇通重工提出"底盘与上装一体化"理念,解决 "油改电" 能耗高、适配差等问题;江淮汽车联合上装企业开发"插电式混动+空气悬挂"解决方案,兼顾房车用电需求与舒适性,推动高端化与经济性平衡。

智能化:开辟场景价值的新赛道

专用车加速变革的新形势下,智能化备受关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不同于乘用车,专用车一开始就是电动化、智能化并驾齐驱,更适合做智能化,有智能化最佳的场景,可以通过智能化解决降本增效的问题,智能化的边界远高于乘用车。

得益于场景更加封闭,高阶智驾在专用车领域也率先实现商业化。卡尔动力开发的"卡尔领航"编队驾驶系统,通过1辆L2级领航车带领2-6辆L4级无人车,在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实现10%能源节约,累计运营里程突破2000万公里;宇通重工发布的国内首款前装量产全无人驾驶环卫车,全场景安全运行50万公里。

智能化也在重构作业模式。目前江淮汽车L4级无人配送车、无人矿卡已投入运营,正推动"车路云一体化" 调度;中联重科提出"集群智能"概念,突破单机智能局限,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协同作业,提升工程场景效率;十堰本土企业湖北一专开发无人机消防车,实现“车机一体化"多模块智能切换,开辟应急装备新赛道。

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态重构。宇通智慧环卫系统整合车辆、人员、设施感知设备,构建环卫生态系统,可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卡尔动力研发的"未来运输机器人"取消驾驶舱,提升20%载货空间,通过换电底盘实现多场景上装快速切换,单车毛利率预计提升5倍。

国际化:抢占全球市场的战略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成为专用车重要方向。据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公司国际贸易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晶介绍,去年全球专用车市场总销售额为823亿美元,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将会增长到990亿美元的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3.3%,市场潜力巨大。

考虑到国际市场不同地域差异较大,张晶建议,中国专用车企业因地制宜,针对欧美市场,重点突破排放、安全壁垒,以性价比优势抢占休旅房车等高端细分市场;面向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输出工程车、环卫车等成熟产品。

实际上,中国专用车企业正在加速“走出去”,并逐步迈向属地化运营。湖北三环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金龙透露,三环汽车借助集团鄂企出海战略,全力开拓海外市场。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工程车到专用车,出口业务已全面展开。今年1至4月份,三环汽车各板块总体销量总体增长105%。

驰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玉鸿告诉,驰田汽车坚持以道路和非道路两个场景为抓手,持续做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依托全球领先的自载重卡智慧工厂,驰田汽车形成了年产5万辆专业自卸重卡的优势产能,可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高品质上装集成,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输出。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产品总监张国君表示,中联重科今年一季度的业务国际化超过了55%,一半以上的业务来自于海外。目前,中联重科整个海外布局有36个产业园,遍布了各个大洲;主导了20项土方机械电动化国家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走向全球。

和中联重科相似的是,柳工机械的海外业务占比也超过了55%。据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电动产品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强介绍,柳工机械海外业务占比超55%,电动装载机在印尼、非洲等市场快速渗透,并通过本地化研发适配不同工况。未来柳工机械将继续全面国际化,不断输出电动化标准,突破电动国际化标准。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张小帆透露,面向未来,东风将加速把资源向新能源、智能化、国际化“三个跃迁”聚焦聚力,发挥“链主”作用推动“武襄十随”产业集群升级,携手构建底盘上装一体化现代产业生态,助力专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东风商用车作为"链主"企业,将带动"武襄十随"产业集群拓展海外市场。

生态重构:从 "碎片化" 到 "一体化" 的产业跃迁

专用车新能源、智能化和国际化三大关键的落地,本质是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张永伟强调,专用车需跳出"商用车减法"思维,转向"价值加法":在产业定位上,叠加智能网联、场景服务等增值功能;在制造体系上,导入汽车大工业思维,建设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在商业模式上,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

作为“汽车城”,十堰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这座因车而兴的城市,拥有300家零部件企业、56家专用车资质企业的产业集群,通过"整专一体化"政策,推动了东风商用车、三环汽车等主机厂与湖北一专等上装企业深度协同,实现了底盘定制、数据共享、售后一体化,降低单车物流成本2000元,正从"中国商用车之都"向"全球专用车基地"升级。

当新能源化重塑动力体系,智能化激活场景价值,国际化打开市场空间,专用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 "蓝海窗口期"。正如张永伟所言,唯有以技术突破、场景创新、生态重构为抓手,才能实现从 "散小乱" 到 "高精尖" 的跃迁,让专用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不仅是企业的机遇,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