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10年后,这3类房子将成为贫民窟?内行人已在悄悄抽身!

IP属地 北京 编辑:冯璃月 焦姐楼市观察 时间:2025-05-19 16:30:34

10年后,这3类房子将成为贫民窟?内行人已在悄悄抽身!

当下,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2025年3月住建部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城市住房发展报告》显示,全国约12.7%的存量住宅正加速老化贬值,10 - 15年内或成现代“贫民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市将出现约2.6亿平方米“低价值住区”,引发房地产从业者和投资者高度关注,不少“内行人”正悄悄出售风险房产。

所谓“贫民窟”,是城市学对衰败社区的专业定义,指建筑老化、配套陈旧、环境恶化、居住者多为低收入群体的住区。我国城镇住宅总建筑面积超340亿平方米,22%建于2000年前,这些老旧住宅本就面临更新压力,在人口迁移和资源重新配置下,某些住宅衰败风险加剧,主要有三类。

超大户型老旧住宅:这类住宅多建于1990 - 2005年,面积180平方米以上,四室两厅及以上户型居多,曾是企事业单位中高层和成功商人的“标配”。但人口结构变化和家庭小型化,使其失去市场竞争力。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平均家庭人口降至2.58人,较2010年减少近17%,户均居住面积需求从120平方米降至90平方米。超大户型还存在墙体保温差、能耗高、物业费贵等问题,2000年前建造的住宅每平方米年采暖能耗比现行标准高出40%以上。

市场表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贝壳研究院2024年数据显示,一线城市180平方米以上老旧住宅挂牌量同比增加38.7%,成交量仅增7.2%,价格比同区域新建小户型低17 - 24%,议价空间持续扩大。南京栖霞区某1998年建成的大型社区就是典型,主力户型190 - 220平方米,如今二手房均价与附近新建小区价差高达36%,购买者寥寥。

远郊区配套不足的高密度住宅社区:城市扩张中,开发商在远郊大量建设高密度住宅,以“低总价”吸引刚需族。这些项目距市中心3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配套严重不足。住建部《2024年中国宜居城市调查报告》显示,24个大中城市远郊区新建住宅社区中,约63.7%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滞后问题,居民平均通勤时间达68分钟,3公里内无等级医院占比72.3%,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仅为核心区的37.2%。而且,部分项目规划缺陷明显,容积率过高、绿地率低、公共空间不足,建筑质量堪忧,住宅寿命周期可能比设计年限短10 - 15年。

随着城市更新加快,核心区和次中心区居住条件改善,远郊住宅区可能沦为低收入群体聚集区。深圳远郊区商品房价格涨幅远低于核心区,部分项目实质性贬值。北方某城市2012年开发的远郊住宅社区,2024年二手房交易均价比2015年下降约7%,同期城市整体房价上涨26.3%,入住率仅62%,年轻业主大多搬离。

低品质单一功能性城中村改造住宅:城中村改造中,部分项目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可持续发展,存在户型设计不合理、公共空间缺乏、社区氛围单一等问题。

对普通购房者和业主,也有应对建议。一是居住需求优先,警惕投资陷阱,家庭住房总价不应超家庭年收入的7倍,月供不超家庭月收入的30%。二是重视户型实用性和空间弹性,建筑面积90 - 140平方米、南北通透、动静分区合理、空间划分灵活的户型保值率更高。三是区位与配套是长期价值保障,房产价值受区位条件、配套设施和建筑品质影响大,其中区位条件贡献率高达52%。四是关注社区更新潜力和管理水平,物业服务质量好的社区房产价值增长率更高。五是适当关注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被纳入城市重点发展区域的住宅价值增长速度更快。

中国住房市场正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品质分化成主旋律。到2035年,我国城镇住房自有率可能回落,租赁市场占比将提升。高品质、适应性强、配套完善的住宅市场表现良好,反之则面临贬值风险。未来10年,中国城市住房格局将重构,部分住宅可能沦为“贫民窟”,也有住宅将焕发新生,关键在于能否识别趋势、顺应变化、作出明智决策。

本文章由齐家小编整理发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