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一反常钛 3生万象|钛3上市品鉴会·上海站圆满落幕

IP属地 北京 编辑:沈瑾瑜 AutoLab 时间:2025-05-19 16:36:31

2025年5月14日,一场以潮流、安全与硬核深度融合为核心的上市品鉴盛宴——“一反常钛 3生万象 钛3上市品鉴会 ”于上海重磅启程。作为方程豹品牌在新纪元下的诚意之作,钛3不仅承载着技术革新的使命,结合潮流设计与硬核性能,树立了新能源性能座驾的新标杆。本次试驾活动汇聚了行业主流媒体、汽车媒体、行业大咖及品牌高层,赢得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好评。

活动全面围绕“性能体验+设计感知+智能展示”三大维度展开,通过道路试驾、互动品鉴、卡丁车体验、静态讲解等多元形式,为现场嘉宾打造了一场全方位的体验之旅。

区域领导对到场嘉宾表以诚挚的感谢,并对品牌发展历程以及本次活动的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语调坚定、节奏流畅,内容言之有物又富有情感,进一步点燃了现场气氛。每一次掌声都在传递着外界对钛3的期待,也将“豹力”文化传递给在场每一位来宾。

领导致辞:让科技潮品深入人心

更从战略高度解析钛3在方程豹产品矩阵中的意义。“钛3不仅是方程豹品牌的又一张王牌,更是我们探索城市电动性能新标准的载体。”区域领导在发言中提到,“希望通过今天的体验,让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方程豹在设计、技术、性能和智能领域的持续突破。”

嘉宾们对领导发言内容高度赞同,活动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而充满力量。这不仅是一次新车试驾会,更是一场关于性能、科技与潮流的深度共振。

专业讲解,车型亮点深度解析

随后,专业产品讲解环节顺利展开。陈经理详细介绍了钛3的外观设计、动力系统、智能座舱等关键亮点,特别强调了钛3在性能、续航、智能化及驾乘体验上的全面升级。钛3以其极具未来感的星际战车设计语言、强劲的动力表现以及顶尖的智能配置,引发了嘉宾们的广泛讨论。

不少嘉宾表示,钛3的外观设计颠覆了他们对新能源车的传统认知,星际战车造型的外观、未来感十足的前脸设计,极具辨识度与时尚感。

深入互动,增强品牌连接

在产品讲解后,试驾环节的前期准备开始了。活动现场设立了多个互动环节,包括静态品鉴、卡丁车体验等。嘉宾们在静态展示区与卡丁车赛道上充分互动,细细品味钛3在内饰、操控、智能科技等方面的革新。

静态展示区内,钛3车型以全新的视觉效果吸引了无数目光。座舱设计兼顾豪华与现代感,中控区域的15.6英寸悬浮大屏、豪华仿皮座椅、帝瓦雷14扬音响效果都让每位到场的嘉宾沉浸其中。

沉浸式试驾体验,释放“钛”级魅力

为更真实还原用户驾驶场景,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分组试驾与自动泊车体验区。A组媒体嘉宾进行城市道路实景试驾,亲身感受钛3在动力响应、操控性能、底盘质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与此同时,B组嘉宾则在卡丁车区上演速度与激情,在互动展示区零距离感受钛3的设计语言、科技配置与座舱质感。特别设立的静态品鉴环节,结合产品讲师的现场讲解,将钛3的星际战车设计语言与科技内核生动呈现,现场嘉宾纷纷驻足拍照、打卡分享。

媒体认可如潮,真实口碑力挺钛3

试驾体验过后,现场多位媒体嘉宾表达了对钛3的高度认可。从驾驶质感到外观设计,再到智能座舱与空间舒适度,钛3多维度的表现赢得了圈内一致点赞。钛3的驾驶质感完全不像一台新能源车,更像是一台兼顾性能与底盘高级感的传统力量型装甲车。“特别是在城市道路中加速与减速过弯时,那种整车姿态的稳定性令人印象深刻。”

钛3亮点解析:性能科技的“钛”风标杆

作为方程豹旗下面向城市用户打造的重要产品,钛3传承星际战车设计理念,整车造型有力量感,轮廓俯冲而富有肌肉感,前脸封闭式设计搭配星轨式贯穿灯带,既前卫又具有辨识度。此外,钛3所给予到的惊喜价格和政策,也是诚意满满,13.38万起,并提供至高5500元的金融贴息政策,以及7大超值购车权益,“0首付”“0利息”“0月供”的多重金融方案可供选择,至高6000元的置换补贴、三电”系统的延保选购、转介绍积分等,可谓是全民享闭眼入,怪不得一预售发布后,一就火出了圈,预订用户下至18岁,上至60+朋友,真是完美诠释了“科技潮品,全民共享”,打破了年龄的界限,展现出了超广的用户适配性。

进入车内,钛3采用“智感座舱”布局,以驾驶者为核心。15.6英寸悬浮中控大屏、高清液晶仪表、全景天幕等配置让人眼前一亮,高级仿皮座椅与细节工艺更将新能源座驾的舒适性与豪华感推向新高度。智能体验上,钛3搭载全新一代交互系统,支持智能语音、远程控制、导航互联等多种功能,日常用车更便捷高效。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搭载的全车安全辅助系统也在试驾过程中为嘉宾提供了更安心的驾驶保障。

品牌文化:探索不止,豹力不息

自成立以来,方程豹始终秉持“探索性能边界,重塑新能源价值”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兼具性能与美学的高价值产品。从豹5到豹8,再到钛3,方程豹不断以科技创新回应市场期待,以设计思考推动产品升级。“钛有引力”,不仅是一句品牌口号,更是一种全新的价值主张——吸引年轻用户的情感认同,连接城市驾驶的真实场景,引领新能源座驾的性能跃迁。钛3的登场,是对方程豹品牌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智能美学+极致性能”组合拳的集中释放。

“钛3媒体品鉴试驾会|上海站”不仅是一场产品体验会,更是一场关于速度、科技与潮流深度对话。它以专业试驾、沉浸品鉴、共创传播为载体,让每一位到场嘉宾都成为钛3魅力的见证者与传递者。

未来,方程豹汽车还将持续深耕产品与用户的链接,不断带来更具张力与灵魂的新能源作品。钛3的问世,是一次“钛有引力”的起点,更是“智启未来”的新篇。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李斌和乐道高管整个了花活,两人手持鱼竿并排坐进了乐道L90宽阔的前备厢里。

让前备厢秒变钓鱼卡座,让人直呼高级。

从特斯拉,到小米SU7,再到乐道L90,新能源车前备厢容积越来越大,这也让它成为了各家车企的一大卖点。

我们也做了一份目前市场主流的新能源车型前备厢尺寸排行榜,供大家参考。

其实前备厢这个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有点司空见惯的东西,在燃油车时代,确实还是挺高级的存在。

原因无他,能在车头空出一个可观的储物空间那就说明一件事,这台车发动机不在这,以及很可能也不参与驱动。

一台发动机既不前置也不前驱的燃油车,铁定不是俗物了。

有一句广告词“无后驱不豪华”,但对于更豪华一些的超级跑车来说,不仅要后驱,为了更好的操控性能,发动机也得是后置或中置布局。

比如后置后驱的保时捷911,中置后驱的法拉利488等。

超级跑车们这么设计是出于维持车辆重心、增加转向灵活性等更好的驾驶性能,与之对应的是牺牲空间同时增加成本等,一般常规车型也不会这么做。

而常规车型在发动机前置布局后,前舱就会被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系统等塞得满满当当,几乎无额外空间。

但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电机尺寸更小,即便包含电机、减速器、电控等整套的电驱系统,在高集成度设计下尺寸也很可观。

而且由于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喜欢采用后驱设计,更加为前舱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所以新能源汽车上,前备厢开始普遍出现了。

我们这份榜单中共统计了前备厢容积靠前的三十款车,排名第一的毫无疑问是乐道L90。

在上海车展塞得下两位车企高管屁股的乐道L90,以240L的前备厢容积断崖式领先,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大就是好,好就是大。

240L是什么概念?

2025款的MINI COOPER 后备厢容积才210L,立式三开门冰箱的容积一般也就200-300L,乐道L90这个前备厢空间有多富裕可以想象。

排名第二是特斯拉Molde X,前备厢容积竟然达到了183L。

另外,查了一下近十年前的初代特斯拉Molde X就已经具备这么大尺寸前备厢了,彼时的特斯拉在三电方面领先性确实值得后来车企学习。

前备厢容积排名第三的比亚迪汉L EV也比较有意思。

比亚迪汉L EV前备厢容积达到了160L,但在售的比亚迪汉 EV竟然没有前备厢设计。

仔细一看汉 EV还是前置前驱布局,而汉L EV已是后置后驱设计了,两台车驱动方式也不一样。

可以说汉L EV和汉 EV,虽然名字相似价格相差不大,但在车身结构上其实已经说明完全不同的两台车了。

这份榜单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深蓝系列。

前备厢容积靠前的三十款车中,深蓝品牌除了新出的增程式混动S09,其他车型几乎全部上榜。

包括深蓝L07、SL03这类轿车产品,其三电系统集成度很不错。

其次,类似吉利星愿、萤火虫这类小型纯电产品,竟然也能给到70L、92L这样大尺寸的前备厢容积,也挺让人意外的。

虽然新能源汽车上前备厢很普遍,但也不代表这个设计没什么难度。

首先要求三电要有较高的集成度,电机、电控等硬件尽可能紧凑布置,不过分占用空间。

其次在车身碰撞安全上也要有相应的结构优化,毕竟空出来的前备厢是没法参与碰撞缓冲吸能的,而且尺寸过大的前备厢或许也会影响前纵梁等结构的设计,改变碰撞时能量路径的传递。

甚至是前备厢如果放置大件物体,在碰撞时对防火墙后的乘员舱会不会造成进一步危害,这些都是给工程师们增加的新难题。

此外有些具备前备厢的新能源车型往往是后置后驱的布局,对于能耗也是一个挑战,当然也有双电机四驱车型同样具备前备厢的,类似蔚来ET9、小米SU7等等,只是更考验车企的技术储备了。

不过另一方面,有没有前备厢设计,也不能直接衡量一辆车的技术水平,有些时候也是车企的选择。

比如虽然没有前备厢,车头或许可以做得更短小,整车可以做到更加四轮四角,但因为前备厢的设计,空间利用率反而变低了,影响内部乘坐空间。

当然对于一些产品而言也存在另外一种逻辑,那就是车企在产品定型开发时就设计了一个具备长车头,车身姿态更优雅,更符合传统燃油时代大排量豪车姿态的外观造型,而为了不使得修长的车头空间完全浪费掉,于是增加了一个前备厢设计。

在这其中乘坐空间的权重反而没那么高,只是整体上前备厢的存在确实关系到乘员舱空间的大小。

此外前备厢的存在,对于车辆转向灵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比如大众ID系列全系均无前备厢设计,但更紧凑的前舱设计,使得大众ID系列在转向灵活性上以及乘员舱空间上都表现非常好,这或许也是大众自身权衡之下的结果。

写在最后

其实空间一直都是消费者购车时最重要的考量之一,而前备厢这个新能源时代普遍出现的产物,自一开始也就受到了消费者普遍欢迎。

如今很多车企在前备厢的设计上玩法也很多,这些也都是进入新能源时代全新的汽车生活方式体现,不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前备厢的有无去衡量一辆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如何,不同的车企或不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考量,更核心也在于是否满足了所面向的消费人群需求。

大家觉得新能源汽车的前备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刚需设计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