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新能源增长陷入瓶颈,油电之争白热化,用脚投票才更实在?

IP属地 北京 编辑:任飞扬 功夫汽车 时间:2025-05-19 17:33:03

尽管话题度依然爆表,但进入到2025年之后,新能源汽车似乎开始“涨不动”了。

中汽协数据,今年1-4月全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千万辆,但新能源车的占比已经回落到42.7%,似乎又一次成了“少数派”。虽然3月和4月增长趋势明显,包括4月的渗透率一举跃升至52%。

但相比之前几年的“狂飙”,新能源车明显陷入了增长瓶颈,毕竟去年4月份就开始突破50%了,大家都以为会继续一骑绝尘。如今还能“回头”,说明后继无力。

油电之争是否进入拐点?新能源车增长放缓的原因是什么?让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油车“殊死一搏”,消费者“醒了”?

一直以来,大多数消费者喜欢将“油电之争”解读为能源形式的斗争,还因此催生了“油车党”和“电车党”,双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所谓“油电之争”的背后还有一条隐藏的主线,那就是“国产替代”。

2019年,合资车的销量占比是61.1%,而到了2024年,短短五年的时间,这个数据已经跌到了‌34.8%‌。看似是合资车转型慢,被比亚迪、奇瑞这些后来者打了个措手不及。实则是国产车的口碑开始得到认可后,合资车的优势被蚕食殆尽。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19年,主流的合资紧凑型SUV价格在20万元左右,而国产最火的哈弗H6和长安CS75则在13万元左右,这是品牌认可度之间的天然鸿沟。

然后新能源汽车出现了,消费者发现同样是10多万,国产车可以买到可油可电的混动车,也能买到科技感爆表的电车,合资车开始迅速被消费者抛弃,甚至开始被归为智商税。

从2023年开始,合资车或者说油车开始反击。探岳、CR-V降到了15万左右,思域、速腾降到了10万级别。像锋兰达这样的跨界车,空间足够家用,又有小车的省油和出色操控,混动版本价格下探到11万级别后,消费者终于开始“醒悟”了。

电车虽好,却也未必是唯一的选项。如果每年行驶里程只在1万公里左右,电车未必能省多少钱,保险费用还更高。至于那些炫酷的功能,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也未必是刚需。

油车的优势是什么?技术成熟又省心,它们的服役里程是久经考验的,开到10年甚至15年,完全不是问题。而电车就未必了,光是一个电池衰减,就让很多消费者揪心。

这就是油车,或者说合资车“反击”的秘诀,价格“到底”后,突然开始“香”起来了。当然了,这种调整的代价是极大的,以帕萨特为例,在欧洲的起售价是44,99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5万元),在美国的起售价是3129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5万元),而国内已经到了15万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油车可以说是微利甚至负利,恐怕很难支撑后续的正常迭代。如今的殊死一搏,更像是在维护最后的尊严。

(2)电车的信任危机,过度宣传

在油车殊死一搏的情况下,电车也遭遇了自己的瓶颈,那就是信任危机。而这场危机,是之前的过度宣传种下的。

今年4月份,工信部给所有车企划了一条红线,在宣传中禁止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词汇。官方说法是去掉“智能”光环,让技术回归本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车企的过度宣传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车企会宣传自己的车开始实现高速、城区NOA,完全不用介入,彻底解放驾驶。却不会告知消费者,暴雨天不能用、施工路段得退出,并且需要随时观察路况,手也不要长时间离开方向盘。

不是技术不好,是宣传太过了。以至于很多开不好车的人变得“自信满满”,反正辅助驾驶“会开”“会停”。而如今,随着这些“新时代消费者”上路,很多人对电车的观感已经降到了最低。

再就是安全问题,对于电车来说,坚固的车身架构、扎实的电池技术、丰富的主动安全配置,本身应该是重中之重。如何实现“安全平权”,让10万级的车也能为消费者保驾护航,本该是各大车企的必修课。但在宣传层面,往往上不了“头条”,被很多新势力给忽略了。

这也是电车急需“补课”的地方,如何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将成为电车是否能打动油车党的关键。

(3)用脚投票才是真,其他都是虚

2024年,国内插混车型的销量增速为80%,其中增程式车型的增速更是达到了103%。增程式这个曾经被认为“落后”的技术方案,迅速成为国内市场的绝对主流。

其实这也说明一点,油电之争也好,国产、合资之争也罢,最终影响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还是好不好用。

或许车圈老人还记得,当年六缸发动机被四缸发动机替代时,一堆人喊口号绝对不买四缸,因为平顺性、驾驶体验跟六缸完全没得比。自动挡取代手动挡时,也是很多人坚决反对。

更不用说1.5T这样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配合双离合出现时,简直捅了马蜂窝,当时无数的专家证明涡轮增压不靠谱,双离合更是有“先天缺陷”。

如今也就将将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市场上已经找不到任何一款手动挡的六缸自吸车型。明明有着更好的动力和更低的油耗,凭什么不能胜出?

如今的油电之争也是一样,如果油车能够一直维持低价,并且产品力还能不断攀升。至少在省心省事的家用车这一领域,油车一定还有存在的空间。反观电车,如果能很好地解决电池问题,服役十多年电池不衰减,并且安全性得到保障,彻底替代油车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了,这些争议汇聚到一点,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固态电池。补能像加油一样快,能量密度还能翻一番,并且安全性更好。只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项技术成熟似乎依旧遥远。

(4)功夫拍案

所谓的油车党或者电车党,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许有小部分人有“情怀”,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好用省钱压倒一切。如今50:50的局面其实是最好的,双方都会使出浑身解数,证明自己是更好的能源方案。如果真的完全没得打,那一定会有一方“完全躺平”。

不论是油车更好,还是电车更棒。最终胜出的车,一定是更切合消费者需求的。既然是这样,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