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现在做生意,到底有多难?

IP属地 北京 编辑:苏婉清 罗sir财话 时间:2025-05-19 19:30:45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成都市工商注册主体注销率同比上升17.3%。作为一座人口超2000万的大城市,最近几年的变化,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想必都有各自的感悟。

在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生意,和互联网上你所感受到的生意,很可能是不同的。

而在最近几年,这种变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发展着。

在网上,你能够看到铺天盖地的火爆,随便一个不起眼的直播带货,直播间都能够轻松突破上万人;随便一个视频,你看到的一篇文章,都能够轻松突破10万+的阅读播放量。

这让我们误以为,现在做生意,仍然很轻松。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互联网上的推荐流,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只会看到热门的文章或视频,而这些,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下的黯淡,很多人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看到某新闻说某人摆摊,可以日入几千元,但经过网友仔细计算,唯一困扰他卖几千元营业额的,可能就是一天24小时时间不够。

不论经济如何变化,始终一定会有人挣钱,甚至会有人挣大钱,但作为宏观上的无数个体,如果我们仅仅只关注到那少数挣大钱的人,而忽略了更多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个体,那显然是极为不公平的。

而现实世界是,今天做生意和几年前相比,要难得多。

最难的可能还不是中小企业,而是那些更小的个体。

而这些个体,我们随处可见;你家门口的超市、饭馆、甚至是菜铺,亦或是你经常去光顾的理发店,他们看起来和宏观经济无关痛痒,甚至老板就是员工,但从绝对数上看,他们的人数也并不少,甚至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亚于中小企业。

现在的生意有多难呢?

就我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以成都为例,我靠近天府三街,这里是成都久负盛名的“牛马一条街”,不仅有腾讯、抖音、蚂蚁这样的大厂,还有无数的中小企业个体户齐聚一堂。

理论上,在这里随便开一家店,都不缺客源,更不缺生意。

但就我今年的观察来看,变化其实已经发生了。

首先就是难。楼下一家位置很好的店面,去年还卖的是麻辣烫,到了今年先改成了新疆椒麻鸡,随后又变成了干锅店,现在又打上了转租的标签。

短短一年时间,换了三家店,这个速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餐饮,就连过去岁月一片静好的理发店,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过去在我的认知里,只有一家理发店刚刚开门的时候,可能会在周围发发传单,通过打折或者次卡的方式来吸引新顾客。

但现在,随着消费者对价格的敏锐感知,那些相对高端的理发店,也陷入到了经营危机之中。楼下一家理发店,每天早上都有好几个人,手里拿着一张卡,见人就推销自己的理发次卡,只要39元,可以理三次发,简直比快剪还要优惠。

单从人口来看,成都的常住人口有2147万人,这个规模的城市在中西部的人口虹吸效应,可以说是非常强的。

但就是这样一座大城市,最近几年做生意,却并不那么好。

人口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但也带来了更拥挤的行业。

以网约车为例,今天网约车行业已经成为成都就业市场的“蓄水池”,人口2000万,却拥有31万持证司机,根据交通局数据,成都网约车司机日均营收只有300多元,在除开车辆的使用成本后,留给司机的也所剩无几。

就业影响收入,而收入又影响到消费,当这些因素叠加作用的时候,核心商圈的空置率也能够说明一切。

今年一季度,成都春熙路和金融城的商圈空置率都高达15%以上,而平均月租金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在餐饮行业,数据更是“惨不忍睹”。

火锅店日均翻台率从3.2次降至2.1次;食材成本占比从38%攀升至45%;在价格愈发敏感下,餐饮行业的客单价也在不断下探,30-50元客单价区间门店占比扩大至67%。

成都的南北差异也客观上形成了商业断层线。

城南的高新区聚集全市43%的科技企业,但商务成本则是传统城区的2.3倍;而城北的荷花池批发市场客流量五年下降41%,物流成本也较新兴园区高18%。

从办公成本对比来看,也差异显著;在金牛区甲级写字楼日租金只要4.2元/㎡ ,在天府五街则高达8.7元/㎡,两者相差一倍。

一方面是薪水较低,另一方面则是住房成本居高不下。

成都制造业普工月薪普遍在4500元左右,但单间租房成本已占收入35%;在白领行业,竞争则更为激烈,白领岗位竞争指数达12.3(即每个岗位12.3人竞争)。

市场的饱和,也导致生意变得难做。

成都商业困局本质是新旧动能转换期的阵痛表现。当34.7%的创业者表示"比三年前更难"时,仍有16.8%的新型业态保持30%以上增速。

正如我在此前所说的,任何周期内,都绝对会有少数人吃到一些红利,但衡量一个周期的风险,我们不能够仅仅只关注少数人的红利。

餐饮行业的竞争,在成都显得尤为激烈。2024年全国餐饮企业吊销量达126.5万家,其中成都就贡献超12万家。

2025年一季度成都餐饮门店净减少量同比扩大28%,日均闭店数突破160家。核心商圈春熙路空置率达18.7%,商铺租售比1:380也远超健康阈值。

在各项成本上,餐饮行业和2022年相比,也有不同的涨幅。

在租金、食材和人工上,涨幅分别来到了52%、18%和37%,而客单价反而比几年前更低了。

客单价更低,成本更高之下,餐饮行业的竞争还更激烈,对商家而言,想方设法开源,成了唯一的办法。

2025年成都餐饮从业者调研显示:72%经营者表示“现金流仅能支撑3个月以内”;58%加盟商遭遇品牌方“割韭菜”式运营;34%闭店业主选择转行设备回收。

在成都普遍的生意更难大背景下,增长也就显得更难。

对从业者来说,转型是必要的。例如生鲜零售加中央厨房的方式,可以让坪效提升120%;而定制化的预制菜,也可以让客群复购率达到83%。

最重要的是,当消费者对价格变得越来越敏感的时候,任何生意都需要改变传统思路来做,对从业者来说,要多盯增长的地方,要在模式中转型,靠量和口碑取胜,或许才是唯一的途径。

end.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