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5年了,楼市的这轮周期何时结束?

IP属地 北京 编辑:柳晴雪 郑州楼市观察 时间:2025-05-20 03:32:55

过去三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自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启动,到2019年的二十年间,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房价年均涨幅超过10%,部分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价甚至翻了十倍以上。

但自2020年起,行业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这一轮调整已持续近五年,与历史上每轮3.5年左右的周期相比,时间明显拉长。

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本质上是人口、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以深圳为例,2009-2019年常住人口增加400万,年均增速4.5%,直接推动房价上涨300%;而2020年后人口增速放缓至1.2%,叠加疫情冲击,房价回调幅度达15%。

这种周期性特征在2025年表现得尤为明显——经历了快速下跌后的风险释放,市场正处于寻找新平衡点的关键阶段。

2024年堪称房地产政策大年,全年出台各类政策超780条,力度空前。

从一线城市松绑限购(如北京五环外社保年限“5改2”),到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首套利率最低3.75%),政策工具箱全面打开。

特别是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止跌回稳”目标后,武汉、成都等城市迅速跟进,推出“以旧换新”“多孩家庭购房补贴”等精准措施。

这些政策的效果正在显现。2025年3月,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增至24个,上海、杭州等城市涨幅领先;

二手房价格上涨城市从3个增至10个,杭州以1%的环比涨幅领跑。深圳4月新房成交量达4751套,同比激增68%,创近五年同期新高。

政策传导效应显著,市场信心正在加速修复。

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一线城市及核心二线城市已率先企稳回升:

上海3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7%,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27%,北京房展会吸引超170个项目参展,再现购房热潮。

这种回暖态势在2025年一季度持续——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7.1%,结束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仍处于调整期。鄂温克族自治旗等部分县域市场虽实现13%的销售增速,但多数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外流、库存高企的压力。

武汉远郊区域新房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南京200万以下二手房成交占比超65%,“以价换量”成为主流策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城市房价跌幅已连续6个月收窄,市场正在筑底。

业内对2025年楼市拐点的判断趋于一致。经济学家邓海清指出,前期被压抑的购房需求将集中释放,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一线城市房价已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政策传导机制畅通,二季度有望实现同比转正。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重点城市新房销售同比增长态势延续,核心城市市场修复确定性增强。

不过,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如武汉超20万套),可能对新房价格形成压制。

此外,房企现金流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仍下降7.4%,新开工面积降幅扩大至24.4%。

专家建议,购房者应优先选择人口流入、产业支撑强的城市,避免在库存高企区域盲目投资。

随着《住宅项目规范》等新标准实施,房地产行业正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上海徐汇滨江“绿城?潮鸣东方”开盘即罄,26万元/平方米的高价仍吸引160%的认购率,印证了高品质住房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政策端持续发力:5月1日起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叠加LPR下行预期,购房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展望全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总量趋稳、结构优化”的特征。

一线城市及核心二线城市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实现量价齐升;中小城市则需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导入等方式逐步消化库存。

正如30年行业变迁所揭示的,房地产的周期性波动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房住不炒”的定位与“租购并举”的新发展模式,将引领行业走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2025年或许是个重要的窗口期。

无论是一线城市的刚需上车,还是中小城市的改善置换,都需要结合自身需求,理性判断市场趋势。

毕竟,房子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居住体验与城市发展潜力,而非单纯的价格涨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