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段福特烈马车顶断裂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画面中,车顶夹层裸露的蜂窝状材料因外观酷似“牛皮纸”,轻轻一掰就能扯下。一时之间舆论炸锅,质疑声如潮,网友直呼“30万的车顶是纸糊的?”
经过深入梳理事件脉络,这场舆论风波既包含技术认知偏差的 “乌龙” 成分,但也折射出车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鸿沟。先说结论,福特虽在材料技术层面存在一定 “冤枉”,但其宣传策略与用户沟通的不足,需为此事件承担至少一半责任。
事件回顾
再网传视频中,福特烈马硬顶版在轻微外力下开裂,暴露出内部蜂窝结构。其灰白色夹层与日常瓦楞纸的视觉相似性,迅速点燃公众焦虑。
对此,福特官方迅速回应称,该材料实为航空级“三明治结构”,即中间层为聚氨酯玻纤增强纸蜂窝芯,上下覆盖增强复合材料,属于高强度轻量化设计,符合中国国家标准。
从材料科学角度分析,蜂窝结构的物理特性使其兼具高强度与轻量化优势。例如,航空领域常用的蜂窝铝板可承受轿车碾压不变形,而福特烈马使用的复合材料通过玻纤布和聚氨酯胶强化后,平压强度远超国标要求,重量较传统钢材减轻 40%。这种材料在碰撞时可逐层溃缩,有效吸收和分散能量,配合车身主体钢材形成多层次防护体系。由此看来,福特方面确实没毛病。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并非首个采用此类技术的车企 ——Jeep 牧马人部分车型的树脂材料顶棚、路虎与奔驰高端车型的荷力胜蜂窝材料,均基于类似原理提升整车安全性能。
然而,当专业术语遭遇大众直觉,“纸蜂窝”一词注定引发灾难性误解。
福特的“原罪”
尽管福特方面的技术逻辑清晰,然而,当专业术语遭遇大众直觉,“纸蜂窝”一词注定引发灾难性误解。
很显然,普通用户难以将 “纸” 与 “高强度”和“安全” 等词汇关联关联,而视频中材料碎裂、粉化的视觉冲击进一步放大了误解。福特的冤枉在于,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在行业内已被验证成熟。福特的原罪在于,自身技术命名与认知的错位。“聚氨酯玻纤增强纸蜂窝复合材料” 这一术语包含多重技术要素,但 “纸蜂窝” 的表述直接触发了用户对 “脆弱”和“廉价” 的负面联想。尽管材料本质上通过玻纤和聚氨酯强化,但其名称未能有效传递核心优势。若改用 “高性能蜂窝复合材料” 等更中性的表述,明显可以显著降低误解风险。
这里举几个正面的例子,Jeep将类似技术包装为“高强度树脂顶棚”,路虎则称“航天级蜂窝铝”,而消费者对此是很买账的。很显然,语境差异必定会导致认知鸿沟。
除此之外,福特在宣传时也处处显露技术傲慢。针对顶棚,该品牌仅强调“可拆卸顶棚”的越野情怀,却未用可视化手段解析材料结构。相比小米SU7电池包防弹涂层的“摔西瓜”演示,福特缺乏让技术看得见的诚意。更致命的是,官网材料页面使用高度专业化的剖面图,而非通俗易懂的抗压实验视频。
一场酝酿已久的信任危机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在个人看来,本次事件的另一大诱因是福特的用户信任早已负债!
就以本次事件的主角烈马举例,该车自上市以来,其硬顶版频发“蛇皮纹”“脱层”投诉,其中寒冷地区开裂问题尤其突出。部分车主反映,福特以“外部化学腐蚀”为由拒保,经销商处理态度不一。这种狼来了的前科,让公众对任何技术解释都天然怀疑。
更令人唏嘘的是,烈马30万定价、强制装具加价、2.3T动力缩水等问题,也已让消费者用脚投票。在销量方面,烈马2024年累计销量不足9000辆,2025年1-4月累计仅2571辆,不及坦克400单月销量。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福特烈马的“纸蜂窝”风波,是技术创新与用户认知错位的一个典型案例。尽管聚氨酯玻纤增强纸蜂窝复合材料在技术层面具备合理性,但其命名、宣传与售后服务的不足,使其陷入舆论漩涡。对于福特而言,此次事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若能借此完善技术传播体系、修复用户信任,或可在竞争激烈的硬派越野市场中重塑口碑。反之,若继续忽视用户沟通,即便拥有黑科技,恐怕是难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而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此次事件亦是反映出了汽车工业的认知悖论,轻量化与环保需求推动材料革新,但公众仍困于“钢铁=安全”的传统思维。当碳纤维车架、复合材料电池包渐成主流,如何让消费者理解“更轻≠更脆弱”,已然成为行业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