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灵活就业”自谋出路,后有“建议三孩”纸上谈兵,如今,又一位专家站出来语出惊人——“建议在五年内全面禁售燃油车,全民推广新能源汽车”。这一次,是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
这条建议一出,舆论瞬间炸锅。不少网友直言:“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还有人调侃:“任专家是不是觉得,新能源车已经普及到村口了?”
其实,任何一个敢于提出大胆观点的专家,都应受到尊重。但如果这种建议脱离现实,脱离民生,甚至脱离科学逻辑,就不仅仅是“异想天开”这么简单了,而是一种令人担忧的“脱节盲策”。
让我们回归现实,从数据和民生出发,来看看“5年禁燃”究竟可行与否。
一、任泽平“5年禁燃车”言论引发争议:理想主义or拍脑袋?
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应尽快实现燃油车退出,“建议五年内禁止销售燃油车”,尽快向新能源汽车全面转型。这一言论迅速登上热搜,也引发全民热议。
他的逻辑大致是:环保压力大、碳中和目标急、科技更新快,中国应加快脚步,大步迈入新能源时代。
但问题是——经济学家的“理想国”不能拿现实社会做实验田。你说“禁”,就真能禁得住?你说“推”,就真能推得动?恐怕没那么简单。
二、现实数据打脸: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到10%,谈何“全民替代”?
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汽车总保有量约3.5亿辆,其中新能源车仅3000多万辆,占比不足10%。这意味着,全国依然有超过90%的家庭在使用燃油车。
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虽然新能源车发展迅速,但燃油车依然是绝对主力。在广大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更是几乎难觅“绿牌车”的踪影。不是大家不愿换,而是换不起、也用不了。
要知道,买一辆电动车,价格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20%以上。充电桩呢?很多三线以下城市的居民连固定停车位都没有,别说什么“家用充电桩”,能在小区找到插座都是奢侈。
因此,“五年内全民换车”?你拿什么替代?拿政策压民?还是让老百姓贷款再贷一次?这不是转型,而是逼迫。
三、数千万产业工人饭碗难保,“禁燃”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配套,从汽修保养到加油运输,有上千万工人直接依赖于燃油车生存。你让燃油车在五年内“退出市场”,他们怎么办?全员改行卖电池?
张翔教授在采访中就明确指出,燃油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刀切地“砍”掉燃油车,短期内无法替代就业岗位,将可能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失业潮。
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小城市的汽修厂、配件门店、加油站、物流企业,都是以燃油车为生。一旦“禁燃”,这些产业链上下游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塌。
四、充电桩:不怕没车,怕没电
电动车最大的“心病”是什么?不是车本身,而是“充电焦虑”。
截至目前,全国充电桩总数虽突破120万个,听起来不少,但实际分布极不均衡。北上广深密集分布,但到了内陆省份、山区县城,别说快充,连“找个桩”都成了问题。
就有博主实测,从成都出发自驾前往贵州山区,途中竟然50公里内一个充电桩都没有。最后不得不花高价拖车回城,代价比加一箱油贵得多。
更夸张的是,一些业内人士坦言,有三成公共充电桩是“僵尸桩”,不是坏了没人修,就是建好了没人用,成了摆设。
这么一个“基础瘸腿”的新能源生态,你指望它五年内替代全国燃油体系?真不是做PPT那么轻松。
五、技术瓶颈依旧存在,新能源车远非“完美替身”
谁都知道电动车省油、环保,但你得看看它还有多少“短板”。
冬季续航打折严重已成为公认难题。有车主反映,自家某品牌纯电车在南方宣传续航为600公里,实际冬天跑到300公里都费劲。而且开暖风、走山路都会严重影响电量。
再加上电池老化、置换成本高、二手车保值率低……电动车现在根本称不上“替代品”,更像是一种“尝鲜品”。
买得起、用不起、修不起,退二进一。如果电动车要打败燃油车,靠的不是政策压力,而是实打实的性能碾压。现在的新能源,还远远没做到。
六、专家拍脑袋,“一刀切”成隐患
政策不能拍脑袋,更不能光凭理想。
所谓“5年禁售燃油车”,完全忽视了复杂的市场环境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不考虑城乡差距,不顾技术进度,不看就业风险,仅凭“愿景”就提建议,未免太儿戏。
有网友一语道破:“专家不妨先到云南、青海、内蒙古跑一圈,体验一下什么叫‘充电焦虑’。体验完了再回来谈‘全面禁燃’也不迟。”
转型可以,但要有节奏。改革也要分步骤,循序渐进。最忌讳的是走极端、求速度、搞形式主义。
七、国外也没“冲那么猛”,中国更该按部就班
看看国际社会,最激进的欧盟,也将禁燃时间设在2035年以后,且还面临德国、法国等多国反对。瑞士、挪威虽先行一步,但人少地小,基础完备,不具备普遍借鉴意义。
中国呢?地广人多,南北气候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要全面替代燃油车更难。国家层面的《传统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研究》就明确指出,“最早也要在2050年前”才能实现全面退出。
这才是理性之举,有规可循,有章可依,而不是喊口号、拼速度、秀政绩。
八、言论可以自由,建议请接地气
任泽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勇气可嘉。但公共政策层面的建议,不能只看“专家视角”,更要兼顾人民立场。百姓用不用得起、换不换得了、生活能不能适应,是比“环保指标”更重要的事。
建议专家们在提建议之前,不妨先去看看中国的底层现实,再去充一回电、排一回队、试一回长途,再来给出更接地气、更可行的政策方案。
不要让一句“建议”,成为千万家庭的新焦虑。
结语:新能源发展应理性,专家发言更要负责
我们支持新能源,我们也相信科技可以改变未来。但改变,不应该靠拔苗助长。技术要进步,市场要成熟,政策要谨慎,民意更要尊重。
毕竟,车子是人开的,道路是人走的,不能因为“想象的未来”,就牺牲“正在努力的现在”。
新能源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但请先解决眼前的“小问题”。如果连这些都顾不上,再动不动就“禁售、替代、封禁”,只会让人寒心,也会让人失望。
所以,专家可以建议,但也请别脱离现实,更别脱离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