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聊2025年买房这件事。最近不少朋友问我,到底该现在上车还是再等等?这个问题其实连马云和李嘉诚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先给大家看几个扎心的数据。2024年9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已经连续跌了29个月,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涨到了7.9个月,而福清这种三四线城市更夸张,库存去化要33.2个月。
这意味着什么?市场上房子真的太多了,尤其是非核心区域,买家挑花眼,卖家急得跳脚。再看看政策,虽然各地放开限购、房贷利率降到3%以下,首付比例也降到1.5成,但市场反应却很冷淡。
2024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3%,销售额降了19.2%,
2025年5月19号国家统计局公布房地产月度数据。
首先,销售额在猛烈下滑——今年4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仅约6237亿元,跟3月份相比,环比下跌超过40%。所谓的「小阳春」,已经结束了。
这说明光靠政策刺激,市场信心还是没回来。
马云和李嘉诚这两位大佬,最近几年动作特别一致。马云早在2017年就说“房价如葱”,现在看来他的预言正在应验——三四线城市房价跌成白菜价,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二手房挂牌价三年跌了两成。
而李嘉诚更直接,2025年3月以7.6折甩卖北京楼盘,还把全球43个港口卖给美国公司套现228亿美元。
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操作,看看他过去的操作:2008年金融危机前抛售上海地块,2013年楼市顶峰套现2000亿,每次都精准逃顶。
这次他又在中美博弈的节骨眼上抛售核心资产,明白人都能看出他对市场的判断。
为什么大佬们都不看好现在买房?咱们从三个维度分析。第一,市场趋势不可逆。中国房地产从1998年房改到2021年涨了23年,按照国际经验,繁荣周期结束后必然进入调整期。
现在百城二手房价连跌29个月,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也开始松动,这可不是短期波动,而是长期趋势的开始。
第二,收入支撑不住高房价。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40,二三线城市25,意味着普通人要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买房。疫情后大家收入缩水,购房更理性,谁还会砸锅卖铁去接盘?
第三,信心崩塌导致恶性循环。上海有个网友2022年买的520万房子,现在跌到335万,跌幅35%,这种案例多了,市场就陷入“越跌越没人买,越没人买越跌”的怪圈。
不过,这里要划重点:大佬们说的“再等一等”,主要针对投资客。如果你是刚需或者改善型买家,情况完全不同。2025年政策力度空前,首付比例1.5成、房贷利率3%以下,契税减免到1%,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优惠。
深圳1月份新房二手房成交近万套,还出现“日光”盘,说明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依然有市场。
但要注意,现在买房得像选股票一样精挑细选:优先选一线城市核心地段、人口持续流入的强二线城市,远离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和非核心区域。
另外,未来政策还有后手。住建部明确2025年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可能会继续降准降息,甚至定向下调房贷利率。如果LPR再降10个基点,100万贷款30年月供能省58元,30年总共省2.1万。
而且房产税短期不会扩围,这给市场吃了定心丸。但长期看,保障房建设和城市更新会分流商品房需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子可能真的会变成“葱”。
最后给大家总结个买房决策公式:刚需/改善型买家+核心城市优质资产+资金充足=现在可以买;投资客+非核心区域+高杠杆=再等一等。
记住,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房住不炒”的白银时代,买房得回归居住本质,别再想着靠房价暴涨发财。
如果你手里有多套房子,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曹德旺的忠告得听——再等下去,房子可能既卖不掉也租不出去,还得交管理费。
2025年的楼市,就像一场马拉松,现在不是冲刺的时候,而是调整呼吸、看清方向的时候。马云和李嘉诚的选择,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趋势面前,个人的力量太渺小,顺势而为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