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个长期的调整阶段。最初,二三线城市如石家庄、郑州和天津等地的房价开始下跌,随后一线城市如深圳和上海也加入了这一趋势。全国范围内,平均房价已经下降超过30%,而环京的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甚至超过50%。
与此同时,房屋的销售情况愈发严峻,许多开发商被迫采取大幅降价的促销策略。在一些实施“限价令”的城市中,房企则只能通过“买房送装修”、“买房送阳台”或“买房送车位”等方式变相降价来吸引购房者。
本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以往几次如2008年、2011年和2014年的政策性调控有显著区别。在过去,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当前的市场调整则是由基本面因素推动。此外,以往的房价调整往往局限于个别城市,而如今的调整则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以往的调整期通常不超过一年,而当前的调整已持续近四年。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业内专业人士发出警告:自6月起,房地产“贬值潮”可能会更加严重,超出人们的预期。以下是几点分析:
首先,开发商需要实现业绩目标。通常在每年6月,许多房企会全力冲刺上半年的业绩,尤其是今年前几个月的销售情况仍在下滑。为了吸引潜在购房者,开发商不得不采取大幅度降价促销措施。事实上,一旦少数房企额度降低,其他企业则会迅速跟进,形成普遍的降价潮。
其次,房企的债务面临集中到期的压力。由于几年前楼市繁荣期,大量房企通过贷款购地建房,导致负债率急剧上升,目前一些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超过70%的警戒线。如今,这些房企的债务即将集中到期,巨大的偿债压力迫使他们必须通过降价促销来回笼资金,以度过这一艰难时刻。数据表明,到6月底,超过1.2万亿元的房企债务将到期,这显然令开发商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
第三,各类利好政策几乎已发布殆尽。2023年以来,国内相继出台的宽松政策让开发商对市场回暖抱有希望,包括取消限购政策、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减免契税和增值税等。然而,尽管如此,市场成交量和面积仍呈下滑趋势。开发商渐渐意识到,等待更多政策利好不如主动通过大幅降价来改善现状,这才是更具现实意义的选择。
第四,居民收入的逐年下降使得购房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经历了多年的疫情后,老百姓的收入普遍下降,他们的购房能力也显著减弱,导致高房价难以支撑。如果开发商仍然固守高价,销售业绩势必难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通过显著降价来刺激购房需求,从而实现销售的提升。购房成本下降,必然会激发部分购房者的需求。
最后,刚需市场正在逐渐萎缩。随着中国逐步步入中度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增多而年轻人口减少,刚需购房者的数量也相应减少。老年人通常已经拥有自己的住宅,不再需要购房,而城市中的年轻人通过继承父辈的房产同样不会选择再买房。此外,90后和00后对结婚和生子的意愿降低,未来婚房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弱。因此,开发商唯有通过降价促销,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寻找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