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香橙会研究院: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

IP属地 北京 编辑:杨凌霄 智能交通技术 时间:2025-05-22 18:38:06

白皮书由香橙会研究院发布,全面分析了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以下从产业发展背景与阶段、政策支持、市场现状、产业链分析、加氢站建设、竞争分析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产业发展背景与阶段

背景:“双碳” 目标驱动下,氢能作为清洁二次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潜力显著。燃料电池汽车零排放、低温性能优,2024 年全球销量中国居首,但受融资等因素影响,国内销量同比下降 7.3% 至 7097 辆。

阶段:经历地方政府推动(2016-2021 年,长三角等地成产业高地)、央企推动(2022 年起,中石化、国电投等入场)、国家推动(2023 年起,氢能入政府工作报告,《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三阶段。

二、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2024 年出台 77 项政策,氢能首次入政府工作报告,《能源法》实施明确氢能能源属性,推动工业领域绿氢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累计获补贴 27.7 亿元。

地方层面:29 个省份出台氢能规划,广东、山东等地推氢能高速免费政策,山东 “氢进万家” 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制氢审批、危化品管理等政策持续松绑。

三、市场现状

车型与销量:重卡为主力(2024 年销量 3411 辆,占比 48.1%),乘用车仅 28 辆;区域集中于广东、北京、上海,示范城市群推广进度分化(京津冀超额完成,广东仅 16.3%)。

全球对比:2024 年全球氢车销量下降 23.9%,中国保有量 2.8 万辆(占全球 29.2%),韩国、美国市场萎缩,日本微增。

四、产业链分析

核心环节:

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从 2 万元 /kW 降至 1500 元 /kW,亿华通、重塑能源市占率领先,金属双极板与石墨双极板技术并行。

关键零部件:膜电极国产化率超 90%,质子交换膜、催化剂仍依赖进口,空压机、储氢系统(Ⅲ 型瓶为主,Ⅳ 型瓶起步)实现自主化。

整车企业:宇通、北汽福田、陕汽位居销量前三,配套重塑、亿华通等系统商。

降本路径:电堆功率密度提升(氢晨科技达 6.2kW/L)、膜电极铂载量降低、碳纤维国产化推动储氢成本下降。

五、加氢站建设

现状:2024 年建成 35 座,累计 442 座,广东最多(69 座);类型以综合能源站(42.9%)、制氢加氢一体站(22.9%)为主,加注压力以 35MPa 为主(70MPa 仅 6 座)。

挑战:建设成本高(1000kg 站约 750 万元),运营亏损普遍,核心设备(如加氢枪)依赖进口,区域审批差异大。

六、与纯电动车竞争

重卡领域:氢能重卡补贴后 TCO(283.6 万元)仍高于纯电(248.5 万元),但长途、低温场景优势显著,山东等地免高速费政策提升经济性。

乘用车领域:氢能乘用车成本 54 万元(2030 年或降至 33 万元),北方低温地区渗透率潜力大,补贴后 TCO 有望与纯电持平。

七、未来展望

短期(2025 年):示范城市群收官,预计保有量达 4 万辆,政策向运营补贴、全国性氢能高速免费倾斜,头部企业整合加速。

中长期:技术突破(如 Ⅳ 型储氢瓶、液氢储运)、场景拓展(船舶、航空)、国际化布局(出口东南亚、欧洲)成关键,加氢站向撬装式、换氢模式转型,产业链成本持续下降。

总结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但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企、基础设施不足等挑战。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政策优化、场景深化及国际合作,推动产业从示范走向市场化,实现 “氢电互补” 的交通能源转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