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除了中国,为何许多国家,都不愿搞“新能源车”?3大原因很现实

IP属地 北京 编辑:钟景轩 球叔汽史 时间:2025-05-23 21:34:39

当我们在中国街头看到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甚至觉得“油车快要被淘汰了”的时候,你可能很难想象,在很多国家,新能源车仍是少数人的选择。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30%,而美国还不到10%,日本甚至还停留在个位数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全球电动化的大趋势里,走在最前面的,是中国?而曾经引领汽车工业的欧美、日韩,却显得如此“消极”?

这背后,并不是他们“不愿搞”,而是——他们搞不动。

01|技术卡脖子:产业链差距不是一句“加油”就能追上的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狂飙”,很多人以为是靠政策砸出来的。其实最底层的动力,是技术和供应链。

截至2024年底,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中,中国电池企业占据了超过60%的份额,而欧美加起来只有15%。这意味着,就算欧洲或美国车企想推电动车,他们手里的“电池”也是别人造的。

别忘了,动力电池可不仅是“一个部件”,而是整车成本的“半壁江山”。

更别提,中国已经从上游锂矿开采,到中游电芯制造,再到下游回收利用,形成了完整闭环的产业链。而欧美同行,还在担心“供应链断不不断”。

一位德国工程师曾坦言:

“我们在新能源这场比赛里,不是落后一步,而是落后了一个时代。”

02|推不起,也用不起:电动车在很多国家“并不划算”

很多人理想中的电动车是环保、节能、成本低。但现实并不美好,尤其在中国之外的很多地方,电动车不但不省钱,还可能更费钱。

比如法国的电价高达每度4.5元人民币,在美国部分地区,充电一次比加一箱油还贵。你会选电车吗?

再看基础设施。欧洲整体充电桩密度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且故障率高达37.2%。不仅少,而且经常坏。

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的能源结构并不“绿”。美国电力中,煤电占比仍超过20%。也就是说,你以为开的是“环保电车”,但本质还是在烧煤发电。

相比之下,中国有四成以上的电力来自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动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出行”。

所以不是外国人不环保,而是他们的电动车——真不环保、还真不便宜。

03|用户不爱买:文化惯性远比技术难改

除了“不能造”“不便宜”,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老百姓根本不买账。

比如,美国人对皮卡的热爱,是一种文化。V8发动机、强悍的马力、不用担心续航,在他们眼里就是“硬汉标配”。

而日本的消费者更是出了名的“保守”。他们早就习惯了油耗低、维修便宜的混动车,对电动车反而提不起兴趣。

更现实的是政策支持也不给力。德国在2023年底提前叫停了电动车补贴,美国因为财政赤字,也开始缩减对新能源的激励。

而反观中国,购置税减免、车企补贴、充电桩建设三管齐下,把电动车价格直接拉到了15万元以内,还能开绿牌、上高架。

这不是文化软硬件的问题,而是:你得先给人“能买的理由”。

04|写在最后:全球电动化,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

这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实现“换道超车”,让全球汽车业都看到了变量。但也别急着唱衰传统强国。

欧洲正在放宽“2035年禁燃令”,试图保留合成燃料发动机的活路;

日本则在氢能领域加大投入,另辟蹊径;

美国重点发展电动皮卡与自动驾驶技术,也在寻找差异化突破口。

他们并不是“不转型”,而是想走一条不同的路。

未来的电动化不一定是一个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已经在“产业链+政策+市场”三端发力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场电动化的竞赛,不只是造车比拼,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而那些迟迟跨不过“技术—成本—文化”三道门槛的国家,也许会在这场变革中,越来越被动。

就像一位业内专家说的那样:“谁能在能源、产业、用户三者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谁就能赢下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