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码字休息的空间,突然想到自己那个亏了几十万的房子,我就在想人这一辈子真的一定要买房吗?
当然,可能有人买的房子升值了好几倍,甚至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我们不考虑那些赔钱和赚钱的极端情况,我们站到客观的角度来聊一聊买房这件事。
就是我们为什要买房而不能选择租房,因为结婚?因为追求归属感?因为不想给房东打工?还是为了孩子上学?……
1. 买房和求婚买钻石一样,是谎言吗?
先说我自己的故事吧。当年我和媳妇儿结婚前,她妈就撂下一句话:“没房怎么结婚?”我当时心里嘀咕,这和“求婚必须买钻石”有啥区别?
钻石能保值吗?房子就一定能?但现实是,没房,丈母娘那关真过不去。
数据显示,67%的人坚持“先买房后结婚”,已婚族里57.9%的人婚前买了房。
你说这是传统观念作祟?但背后其实是赤裸裸的生存焦虑——房价涨得比工资快,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
可问题来了,80后结婚时没买房的比例比70后高10.2%,他们得多工作两年才能凑够首付。
说白了,不是年轻人不想买房,是房价逼得人“婚房焦虑症”晚期。更讽刺的是,租房结婚的女性反对率高达50.4%,这哪是结婚?
简直是和房价签了卖身契。
2. 租房真的在给房东打工吗?
有人说,租房是消费,买房是投资。但现实是,租客和房东都在“双输”。
租客嫌贵,北京整租一套均价5000元,人均月收入才6451块,一半工资喂了房租;
房东也冤,中国50个大中城市租售比1:620,远低于国际健康标准1:200。啥意思?房东靠收租回本得50年,租客付的租金在房价面前像毛毛雨。
更扎心的是,租房体验像开盲盒。27.5%的年轻人搬过五次家,北京平均换房周期11个月,上海16个月。黑中介、二房东跑路、押金纠纷……我身边朋友90%踩过坑。
你说这叫“灵活”?这叫“颠沛流离”。但反过来想,如果一辈子租房,每月租金不超过收入的30%,其实也能活。
但问题是,我们的法律保障太弱,租客永远是砧板上的鱼。
3. 学区房:一场即将散场的狂欢
以前我觉得,学区房是刚需中的刚需。但这两年政策大变天——多校划片、教师轮岗、分配生制度,直接把学区房价格打骨折。
深圳八卦岭的老破小从14万/㎡跌到4万,北京海淀蜂鸟社区房价腰斩。张家港甚至取消了“五年一学位”,二手房交易立马活跃。
为啥?因为生源不够了!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比2016年巅峰期少了近一半,学校招不满,学区房自然不香了。
包括今年内蒙古有一个城市直接推出三胎家庭,第三个孩子上学可以不用考虑学区,可以自由择校,这算是直接和学区房硬刚了。
再说难听点,花大价钱买学区房,可能还不如“钞能力”直接。上海黄浦区学区房均价14.4万/㎡,但青浦区名校分校才4.99万/㎡。
未来教育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名校集团化办学、教师轮岗,学区房的光环早晚褪成“镀金”。当然,顶级名校的门槛依然高,但普通家庭真没必要砸锅卖铁挤破头。
说到底,买房不该是人生的“标准答案”。
过去我们被房价PUA,觉得没房就是失败,但如今人口负增长、城镇化见顶、租赁时代来临,游戏规则早变了。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楼市黄金时代结束了。
买房还是租房?关键看需求。如果是结婚、孩子上学这类“硬刚需”,且凑得起首付、还得起月供,那买房是踏实的选择;
如果为了投资,我劝你三思——除了核心城市,大部分房子可能变成“不动产”(动不了也卖不掉)。
最后说句大实话:房子应该是生活的容器,不是人生的枷锁。
当社会不再用“有房没房”定义成功,当租房也能有尊严、有保障,我们才算真正活明白了。
至于现在?量力而行,别让房子绑架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