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三台车,从涡轮增压到自然吸气再回到涡轮增压,我终于悟了——4S店销售不会告诉你的真相,全藏在油门和维修单里。
第一次买车冲着“1.5T动力媲美2.0L”的宣传去,结果市区堵车时涡轮不介入,油门踩穿了都像在蹬三轮 。销售吹上天的推背感,只有高速上超车那两秒能体验,代价是保养时全合成机油和95号汽油的账单直接让我瞳孔地震 。两年后二手贩子一句“涡轮车折价快”,让我含泪亏了4万块。
第二次学乖了,换了号称“开不坏”的2.0L自吸。平顺是真平顺,红绿灯起步时隔壁电动自行车都能轻松超我车 。跑山路时发动机嘶吼得像在唱死亡金属,油耗表显却比前一台带T的还高 。最崩溃的是自驾游上高原,海拔4000米时油门踩到底,动力衰减得仿佛在用脚划船。
第三次买车时,销售说新出的混动涡轮“既省油又猛”,结果发现这套路十年前日系车早玩剩下了 。如今开着小排量涡轮车,终于搞明白:那些吹涡轮省油的,都是拿1.5T和2.5L自吸比油耗的鸡贼算法 ;吹自吸可靠的,却绝口不提V6发动机的养护成本能买半台车 。
真正开过才知道,涡轮和自吸根本不是“谁先进”的较量,而是“吃细粮干粗活”和“吃粗粮干细活”的选择。带T的车像打了鸡血的短跑选手,适合活在摄像头和发票里的商务人士;自吸则是马拉松选手,适合把车当工具使的务实派 。至于我?现在宁可要台电池耐造的电动车——至少不用纠结该不该等转速到2000再踩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