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中国博物馆文创搭上“情绪价值消费”热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参考消息 时间:2025-07-01 11:30:14

网7月1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29日报道,过去几年来,中国消费者对可爱的小型收藏品越来越痴迷。现在,国内博物馆也想利用这波热度。

中国各地的文化场馆都在推出新的创意商品系列,希望充分利用国内“情绪价值消费”的热潮。

有些商品已大受欢迎。据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已经卖出超过100万件。

曾在故宫博物院实习的雷恩·赵(音)告诉记者,消费者确实非常希望购买故宫商店的商品。“大约三四成游客会至少购买一两件商品。”雷恩·赵去年夏天在故宫实习了两个月。

随着旅游业复苏,国内文化场馆吸引了大量游客。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博物馆的总客流量达到近15亿人次。

文化场馆关注如何通过纪念品商店赚到更多收入。故宫博物院的数据显示,故宫商店的销售额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故宫博物院的财务报告显示,2023年,包括商品零售在内的商业运营收入达到8400多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2%。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徐天辰也认为,商品零售可能是一些博物馆增加收入的可行方式。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研究专家约斯特·朔肯布勒克认为,博物馆商品的热度源于消费者与本国历史建立联系的愿望。

朔肯布勒克说:“文化创意产品能让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以一种花钱不多的方式与过去产生共鸣。与著名收藏机构的藏品产生关联的愿望,是推动人们购买商品的重要心理因素。”

对纪念品的旺盛需求也推动了从产品设计到制造、零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报道,仅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品业务就创造了近2万个就业岗位。

皮奇·徐(音)是一位生活在东部城市济南的设计师。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她也希望搭上文旅产业的顺风车。

她说:“疫情结束后,很多人出来旅游,政府也在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文创产业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皮奇·徐的设计展现了国内不同城市的地标建筑,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她现在经营自己的工作室,聘请了另外三位设计师。她每月收入能达到2万元。

不过,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及知识产权委员会主席王象志提醒道,虽然博物馆商品产业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但需要采取更多措施避免“同质化风险”。

王象志说:“在中国,每当出现一种成功的创意产品,比如文创雪糕或者冰箱贴,第二天大家都会做同样的产品。”为解决这一问题,博物馆可以打造个性化互动体验,比如允许游客设计个性化商品,用3D打印机制作出来。王象志说:“现在的人希望与众不同,(希望得到)体现‘我是谁’的东西。”(编译/刘子彦)

3月25日,一名记者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旁展示凤冠冰箱贴。(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