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郭静的互联网圈 时间:2025-07-01 12:05:47
可能,最终死的不是某个内容平台,而是某个微信公众号作者,微信公众号的作者量级超过千万,少数几个作者不不更新,或者“死了”,真没什么大的影响。

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就喜欢搞一把大的,普通的标题党已然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只有更夸张和惊悚的标题党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怎么夸张和惊悚怎么来,比如,微信公众号已死!!!有意思的是,这篇稿子被投诉后,微信竟然没通过,作者又跟着续上一篇,一下子流量吃饱。

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排序规则的变化导致话语权的变更,过去一些粉丝多的大号占据优势,它们因为做得早,粉丝多,流量都是它们的,但在新的排序规则下,平台更占主导权,哪怕你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号,在百分之几的打开率下,流量也一般。这次微信公众号重新排序后,受到影响的,显然就是这些做得早、粉丝多的所谓大号。

流量没了,粉丝不涨,于是,一些公众号作者坐不住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微信公众号死了!。成年人就是这样,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那必然会用非常强硬的态度攻击,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微信公众平台不是他一个人的平台,平台不可能把所有的流量都给他一个账号。

其次,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的今天,强势要求微信公众平台依然走过去那一套古典订阅制的老路,也显得不合理,如果这样就是它死了,那今日头条、百家号、网易号这些内容平台是不是早就死了?可能,最终死的不是某个内容平台,而是某个微信公众号作者,微信公众号的作者量级超过千万,少数几个作者不不更新,或者死了,真没什么大的影响。

你自己不想更新,别拉上平台,两者的命运不一样。

1.算法制打破了微信公众号的板结化。

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8月诞生至今,已有近13年时间,作为一个拥有如此长时间的内容平台,它本身的问题并不少,其中,板结化就是其问题之一,有些公众号作者可能在2012、2013年就注册了,后面一波热潮是2017年左右,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开始转行做自媒体,写微信公众号,把这波算下来,距今也有近8年时间。通过注册早、粉丝多的优势,这些账号吸走了平台的流量和影响力,这就导致平台的板结化。

老的公众号,无论写什么,流量都很高,而一些新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获得流量和影响力,也很难涨粉,老作者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现成的,新作者很难写出头。

显然,平台不愿意看到整个生态呈现出这种板结化,内容平台需要有新的活力,新的作者来创作优质内容。

算法制打破了微信公众号订阅制的板结化。算法制的好处是,哪怕是你2025年6月30日当天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同样有可能阅读量几万,粉丝量也能够涨上来。

现在的情况是:老作者不再吃香,新作者有了出头之日,老作者受不了就开喷,可他们没想到的是,新作者可开心了,流量和影响力终于不用被这些老帮菜把持了。

算法制对于公众号作者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破圈。以前可能是垂直领域的流量,现在则更加泛化,一些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用户也有可能观看你的公众号文章,作者的文章内容辐射维度变得更广了。

2.停更是作者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平台。

为什么一些公众号作者会停更?这个问题其实更应该去问公众号作者,而不是平台。如果你真的去问曾经一些公众号作者停更的原因:

第一,赚不到钱。过去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会那么热,还不是因为写微信公众号能赚到钱,现在,随着甲方的减少,写微信公众号能产生的收入越来越低,当赚不到钱的时候,作者自然就不会在这个平台上浪费时间,要么换到别的平台,要么直接去做短视频和直播,为什么非要在微信公众号上吊死?

第二,公众号作者自身面临创作瓶颈。内容创作本身就是有高潮和低谷的,作者要想长期保持创作的热情,本身就需要定力和为爱发电的精神,如果你本身不热爱内容创作,那么,写作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就会停更。

内容创作不是自来水的水龙头,想有拧开水龙头就哗啦哗啦往外流。是老作者不适应平台的新规则,而不是平台马上要挂了,殊不知多少新作者在那里偷着乐呢,放在以往,他们这种小号压根没什么人看。

3.放弃对影响力的幻想。

毫无疑问,早期的微信公众号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如今的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大不如前,这里面跟许多因素有关,可这并不意味着过去10万+就会如何如何,公众号作者要放弃对影响力的幻想。

一方面,粉丝只是阅读了你的文章而已,并不意味着看了这篇文章就会如何如何。另一方面,粉丝自身的水平也在不断水涨船高。过去的10万+存在一定的信息差,但现在网民整体对内容的分析、观察、评判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你还是幻想跟过去一样,靠着一篇10万+的文章,就能获得多少影响力,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流量当然是好东西,但如果你一天到晚过分迷信流量的价值,认为流量是万能的,那迟早会被现实吊打。

所谓的优质读者流失,更是个伪命题,在整个内容产业全面短视频化的今天,这并非微信公众平台一个平台的问题,所有平台都在用短视频来供养用户,用户已经习惯了短视频这一介质,如果真的还是走过去订阅制老路,那才是微信公众平台的绝路。

据观察发现,老公众号作者的流量虽然在降低,但是一些新作者的流量却在提升,只要你好好写,本身选题够好,阅读量是一点儿不差,这显然不是什么优质读者流失,好内容依然有人在看。

放弃所谓大V的身份,好好写文章就行。

4.微信为什么不把算法制公开,而是流量模糊化?

从10万+到阅读量几百、几千,恰恰是对公众号作者长期主义的考验,如果你只想着搞流量,天天想着怎么去弄10万+文章,那最终就会陷入魔幻化,就像当初的咪X一样。

10万+某种程度上是被算法选中的结果,他的背后是用户偏好的集合,用户偏好如何公开?

如果微信公众平台真的把算法制公开,把怎么搞流量和粉丝公开化,那么,肯定还是会有人去钻平台的空子,去找漏洞,这是很难杜绝的。

对于创作者而言,文章流量高,那是平台对内容的奖励,如果本身流量没起来,那也没必要就此一蹶不振,平台凭什么把所有的流量全给你一个账号?只有内容本身,才是创作者应该关注的点。

少钻研点平台的算法规则,用心写好文章才是正事儿。

5.内容时代一直就在追热点

如果你将时间线拉长到所谓媒体的黄金时代就会发现,它们一开始也是追热点,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追热点并非现在才有。

另外,可能每个人对于热点的定义有误差。如果是指微博热搜、抖音热搜,那当然也是一种热点,但是据观察发现,有些公众号作者的文章并非什么热点,跟热搜完全不搭噶,可能选题方面比较突出,最后文章火了。

10万+数据背后,是用户需求的集合,当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点击、评论、分享某篇文章的时候,它就成为了热点,这跟广义上对热点的定义完全不同。我一个朋友写广东某地的地理类知识,流量风生水起,另外一个朋友,靠写画江湖之不良人,流量也是飞起,这些内容可是与所谓的热点差得十万八千里。

一切取决于公众号作者的动机,你究竟是为了写文章,还是为了流量。如果你真的是爱好写作,爱好分享,那就应该以平常心待之,而不是一有10万+疯狂,没爆后就觉得天塌了、平台要死了。

如果不赚钱的时候,你都愿意在微信公众号上创作,那说明你是真的热爱。至于想在微信公众号上赚钱,那是另一个逻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