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汕尾造新车!”这句带着海风热力的邀约,在6月30日海丰温德姆酒店里变身“真金白银”的产业版图——22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签约,36.2亿元投资涌进汕尾。此次签约项目突出以产业园区及企业链主为牵引的“1+N”招商新模式,效果显著。
这场名为“聚势赋能・共赢未来”的品清湖企业沙龙,与其说是场招商会,不如说是汕尾给新能源汽车圈递出的一张“硬核名片”。
本次活动由汕尾市人民政府、中共汕尾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海丰县人民政府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汕尾分院承办,吸引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领导、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行业协会专家等90余人参与。
聚焦产业链协同
锚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
活动以“构建汕尾新能源整车生产配套产业链”为核心目标,立足深汕共建园区,依托比亚迪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红海湾绿色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引擎,旨在通过精准宣传汕尾地理优势、产业基础、政策红利及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布局,推动以商招商、补链强链,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汕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延奎在致辞中重点阐述了汕尾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五大优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处的“黄金节点”,汕尾构建了“深汕半小时、广汕一小时”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形成以红海湾绿色制造产业园为核心的“一核四基地”产业格局,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叠加国家革命老区、省产业转移、深圳对口帮扶等多重政策支持;打造了“开办企业0.5天办结”“项目审批全程代办”的高效营商环境;拥有空气质量优良率超95%的生态优势与多元文化底蕴。
他表示,汕尾正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联动深圳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
签约仪式亮点纷呈
全产业链项目集中落地
活动现场最受瞩目的签约仪式涵盖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轻量化零部件、汽车电子核心模块等关键领域。
从电池组Pack自动化产线、高端涂布流延装备,到车身轻量化部件、特种电缆新材料,再到智能传动系统、中控传感模块等,22个项目精准覆盖“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其中不乏上海和达、比亚迪等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
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是产业链各环节的物理集聚,更是通过链主企业的技术溢出与协同牵引,将分散的创新要素编织成具备自我迭代能力的产业网络。上海和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与东莞市康恒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汕尾市锦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宇创(广州)电器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标志着汕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将进一步提升,形成“龙头引领、中小协同”的产业生态。
汕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宝俊在招商推介中详细解读了汕尾新能源汽车与新材料产业链的布局导向、产业基础、禀赋优势,他表示,汕尾正深度融入深莞惠新能源汽车走廊,重点承接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应用终端企业,打造产业链延伸区。
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多维度赋能产业发展
活动议程紧密围绕“政策—技术—资本—人才”四大要素展开。
汕尾市人社局专家解读人才招引政策,推出高层次人才资金奖励、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保障等福利,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秘书长周发涛深度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前景及扶持政策,为企业指明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方向;比亚迪、创芯人、上海和达等企业代表分享投资经验,展示“垂直整合模式”“刀片电池技术”等硬核实力,现场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中国银行汕尾分行推出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金融产品,以“投贷联动、绿色信贷”等创新工具,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活水润实体”。
“‘以商招商、链式发展’的县域经济破局思路,期待更多企业落户海丰共享产业红利。”海丰县人民政府县长范秉康表示。
南方+记者 彭骏
彭骏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