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零售 » 正文

特别策划丨董超:从六个方面持续发力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07-02 18:00:13

如何打造消费大国

编者按

当前,提振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支持的主要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在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国在“制造大国”的坚实基础上成长为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对此,邀请智库专家围绕如何大力提振消费、打造消费大国展开分析把脉,提出真知灼见。

核心观点: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针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几个问题,如居民收入增长偏慢、有效供给不足、限制性消费阻碍较大、消费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环境仍待优化等,激发消费增长仍需政策持续发力:一是增强消费能力,二是优化消费环境,三是减少消费限制,四是优化消费供给,五是创新消费场景,六是健全现代流通体系。

■董超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商品消费更新换代步伐加快,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服务消费快速发展,入境消费、国货“潮品”消费、数字消费等消费新亮点不断涌现。

我国居民消费态势表现较好的原因

居民消费态势之所以总体表现较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收入水平提高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根据消费发展一般规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均遵照“非耐用品—耐用品—服务消费”的规律进行发展。在居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增长减缓,发展型消费快速增长,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除食品、服饰、家用电器等商品消费外,教育、医疗、旅游、健康领域消费逐步成为居民消费新增长点,服务型消费代替商品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46.1%,距离高收入国家60%左右的服务消费占比还有很大差距。居民消费增长步入服务消费增长主导阶段之后,居民消费从“量”的追求向“质”的诉求转变,消费的选择性、灵活性大大增强,对消费的体验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都有很大提升,从需求端推动消费模式持续创新。

第二,技术变革引领消费业态模式创新。

第三,产业供给水平提升创造新需求。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前提下,供给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只能在既有的供给结构基础上形成,需求能否最终得到实现,要取决于供给状况。从农业看,我国农业总体上呈现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的特征,农民在对接大市场过程中客观存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困难。在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主流之前,为提供居民安全的“舌尖上的美食”,农产品生鲜电商、订单农业等基于数字技术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从制造业看,我国制造业以加工贸易方式切入全球产业链,由于对品牌、渠道控制力薄弱,分销领域是短板。为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立足于国内生产能力,通过大批量买断经营等方式降低成本,利用平台模式打造电商品牌的电商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壮大。从服务业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将以服务型消费为主,对医疗、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需求巨大,非基本服务市场发展高度依赖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但这些领域人员仍主要集中在传统体制内机构。在供不应求情况下,依赖平台提供线上服务,充分放大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的线上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

第四,国际化水平提高增强内外循环联动。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的自主开放,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自由流动水平提升较快,对消费创新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居民消费选择日益全球化。居民海外消费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GDP、就业和税收损失,也迫使国内流通与消费服务企业对标国际,加快创新步伐。二是商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随着企业国际化水平提升,国内企业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优质商品和服务,部分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购国外知名品牌,通过“上控全球资源、下拓国内渠道”等方式,丰富国内商品和服务供给。三是先进商业模式引进更快。随着我国消费潮流、消费时尚与国际基本同步,一些在国际上出现的流通和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比如罗森便利店、奥乐齐连锁店、山姆会员店等也被引进到国内,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标杆和关联效应。四是随着免签政策改革,入境游人数和入境消费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新的消费增长热点。

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政策建议

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对我国消费总体保持稳健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未来我国消费增长韧性较大,消费结构呈现稳步升级态势,针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几个问题,如居民收入增长偏慢、有效供给不足、限制性消费阻碍较大、消费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环境仍待优化等,激发消费增长仍需政策持续发力。

第一,增强消费能力。

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通过实施技能提升、以工代赈、就业促进行动,提高低收入群体劳动增收能力。通过支持开展创业培训、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提升低收入群体创业增收能力。通过加强养老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消费底气更足。

第二,优化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消费持续扩大的重要保障。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加大对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打造外国游客友好型消费环境,优化针对外国游客的指引、出行、支付等服务,提升入境消费舒适度和便利性。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消费投诉处理机制,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第三,减少消费限制。

有序放宽在汽车、住房等领域的限制性消费措施,优化购车指标投放,促进二手车交易便利,支持汽车改装、汽车租赁、汽车赛事、房车露营、传统经典车等行业规范发展,推动汽车后市场发展壮大;因地制宜放宽住房限购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励商业银行下调房贷利率,减轻购房者负担。优化假日消费制度,增加学校春假、秋假等,健全职工带薪休假和加班调休制度,推动错峰休假、错峰出行,优化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假日外出审批限制。

第四,优化消费供给。

引导企业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本土商品供给体系,持续释放品质消费潜能。提升餐饮、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品质,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以高质量产品供给、场景创新、业态融合等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做强首店、首秀、首展,聚集优质消费资源,营造独特的消费场景氛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体验。促进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发展,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跨境电商进口政策,推动免税政策优化调整,持续深化教育、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消费领域对外开放,多渠道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第五,创新消费场景。

创新消费场景能够精准匹配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动不同消费业态的融合发展。要引导企业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多样化、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要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提升城市商圈、步行街等消费载体功能品质,让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体验更加多元。要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等,拓展消费新领域。要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第六,健全现代流通体系。

提升城市商业能级,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布局,引导城市商圈错位发展,推动步行街改造升级,深入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健全农村商业体系,补齐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推动乡镇农贸市场、特色大集、便民商店等升级改造,整合商贸、电信、快递等综合服务,打通农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