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暴财经pro原创
黄粱一梦,房价快回到了10年前。
中国楼市的这一波调整是激烈而又痛苦的,中国城市居民尤其是一线城市居民的财富在这波调整中出现了大幅缩水。很多人只是感受到了房价的起伏,但可能在不同阶段的参与,对整个房价的变化感受可能不是那么全面,深刻。
下面这张由Wind、中原提供的数据、公众号“一座独立屋”制作的图表,将冰冷的数字凝结成了一段波澜壮阔却又引人深思的楼市史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起落沉浮。
先说结论,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普遍回到了2016以前。
跌幅排序:深圳(-39.3%)> 广州(-32.9%)> 上海(-30.6%)> 北京(-29.5%)> 香港(-28.8%)。
从最高点调整下来,深圳跌幅最大接近40%。
实现可能更残酷,40%是一个平均值,意味着部分被爆炒的区域和楼盘跌幅更夸张,比如被投资客疯抢的福田八卦岭宿舍,南山的月亮湾花园、宝安的花样年花郡,跌幅都在60%以上。
公号深圳买房有过统计, 一共12个小区跌幅超过50%。其中,八卦岭宿舍跌幅最大,达到-70.34%,相当于 亏掉了7成贷款。
不可谓不惨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小区的价格峰值均出现在2021年前后——恰是深圳楼市最为疯狂的阶段。
回到图表。
数据以2008年1月为基准(设定指数为100),五大一线城市的房价踏上了迥异却又隐含共性的轨迹。
美国次贷危机后,一线城市同步出现回调,随后在4万亿刺激带来的经济强劲复苏和宽松货币环境,各城市房价共同步入上行通道,积蓄着能量。
然而,真正的分野在2015。
这一年,中国楼市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棚改政策,仅当年就启动了580万套棚改项目,同比增长67.4%。货币化安置比例高达29.9%,这意味着近三成的棚改居民拿到现金后直接进入商品房市场。
一线城市中,广州率先发力,冲上高点;随后,深圳以惊人的爆发力后来居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不仅是一线城市房价狂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下半年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2.6%,房价上涨幅度达到14.8%。
棚改后,中国楼市迎来第一个高峰。
随后棚改熄火,政策收紧。2018年内累计各项调控政策多达450次,成为历史上房地产调控最密集的一年。楼市整体进入小幅调整阶段。 也就是这一年,楼市的标杆企业万科喊出了行业的第一声呐喊:活下去!
在经历史上最严调控后,却在距离年终的最后一周,菏泽取消新房限售,打响松绑调控第一枪。
2019年中国楼市又迎来另一个分水岭,“紧信用”时代终结,宽松货币时代来临。货币的水龙头已经打开,春节前后各地的政策不断进行松绑。
此前,为避免房价暴涨失控,政府及时拿出了限购、限售、限价等办法。
调控了这些年,市场渐渐稳定。当年压在楼市上的一个个被摘掉,从货币到政策都开始倾斜,恰如回到上一轮楼市初期。
这时候的一线城市的房价,彻底刹不住车了,深圳成为了这轮楼市狂飙的领头羊。
宇宙的中心,可不只是吹的!深圳的指数峰值甚至比其他一线城市高出约40%,其“领头羊”地位的背后,是资本涌入、杠杆飙升与投机热浪的共同托举。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疫情爆发后,在宏观经济压力骤增、房企债务危机及信心普遍受挫的多重夹击下,深圳率先调整,带领一线城市的房价在高点后齐刷刷地调头向下,且这一过程绵延数年,至今未能逆转。
纵使2022年后各地祭出降首付、松限购等救市“组合拳”,也未能阻挡这滚滚向下的车轮。截至2025年5月,价格指数如断崖跌落。
深圳从巅峰的一路滑落近40%,几乎腰斩,价格回落至2017年7月.
广州几近与深圳并驾齐驱,累计跌幅达32.9%,价格回落至2017年3月的水平。
上海跌幅30.6%,回到2016年3月。
北京相对跌幅最小(-29.5%),但已回落至2016年8月的水平。
一个冰冷的事实跃然纸上,最近十年买房,不仅抹去所有增值空间,甚至陷入了账面亏损的境地。
这是对“一线永不跌”、“核心房产只涨不跌”等市场执念的沉重一击。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时间并非必然带来财富的增长,选错方向甚至可能吞噬光阴的积累。
另外一个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国际投行瑞银发布了一项针对中国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开展网络调研,共收集 2000 个样本。 其中, 47%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房子已跌破买入价而被套。
这里多说一句,数据样本虽然够大,但依旧具备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数据反应的不一定完全是真实情况。
总结,这一轮楼市调整中,其实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财富观念,也需要改变我们的投资思路,在投资楼市最怕的就是: 线性思维。
有政策刺激就一定回涨,按照历史经验生搬硬套去判断未来。
须不知政策刺激背后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疫情,比如贸易战等等都不是无法预知的,但又深刻影响市场和预期。
所以,回头看看,那些所有的抄底,都埋在了半山腰上。
同样了,当楼市跌多了,跌久了,这种对楼市的害怕和恐惧也会变成线性思维,认为楼市会一直跌下去,现在跌回2016,那就会跌倒2012。
这,肯定也是不对的!
中国人口多,需求复杂,造就了多样的需求市场。这对楼市也是一样的,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楼市,就如同刚才所说的“一线永不跌,被打破”;同样,“一线城市一直跌”,也会在某一日停止。
这一日是哪一天?
肯定不是今天,也太可能是明天。完成深度调整后的一线城市房价的“底”,是在你自己的需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