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中国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从改革前的6-7平方米跃升至如今的39平方米,这无疑是第一次房改带来的最直接、最显著的成果。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带动了钢铁、水泥、家具、装修、家电等数十个相关产业链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房价的快速上涨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改革初期平均2000元/平方米的房价,飙升至去年的峰值1.1万元/平方米,一线城市如北上深更是从3000元/平方米暴涨至6.5万元/平方米。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房价狂潮并未惠及所有人群。改革之初缺乏对中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有效保障机制,导致许多家庭的住房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住房问题依旧是社会的一大难题。即使在去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后,高企的房价依然远超多数居民的购买力。一套房子在一线城市动辄需要600-700万元,二线城市也需要200-300万元,即使在三四线城市,也要花费一百多万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然而,未来三年,中国楼市或将迎来重大变局。两大主要趋势将逐渐明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向。
其一,中国经济正积极摆脱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近期明确表示,坚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避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不再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未来的房价或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逐步回归理性区间。
其二,政府正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积极增加廉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的供应。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未来五年(至2025年)将投资约3万亿元建设87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入市,商品房需求将被有效分流,房地产市场将形成商品房市场、房屋租赁市场和共有产权房市场三大并存的格局。届时,投机性投资需求将逐步退出市场,商品房价格将更加贴近居民收入水平。
总而言之,在“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背景下,中国房价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已被有效压缩,长期调整的局面已经打开。 未来,一个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