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楼市经历了持续低迷,并于三月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这一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数年积累问题最终爆发:疫情三年冲击民众收入,削弱了购房能力;改善型购房需求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风;楼市调整已持续两年,炒房获利空间萎缩,投机者纷纷撤离。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下跌。 8月份,百城二手房价已连续六个月下跌,下跌城市高达96座,与7月份持平,而广东惠州此前甚至出现开发商将房价打对折的极端促销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楼市寒冬远未过去,近期接踵而来的四个“坏消息”更预示着房价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普通购房者需谨慎观望,切勿成为房价上涨二十余年后的“接盘侠”。
坏消息一:开发商持续爆雷,信任崩塌
恒大、碧桂园、富力……一系列知名开发商相继爆雷,美元债券违约、申请破产的消息不绝于耳。数据显示,许多开发商负债率超过100%,烂尾楼问题日益严重,严重打击了购房者信心。开发商的信任危机,无疑对楼市复苏构成巨大阻碍。
坏消息二:房产税与“房东税”临近,持有成本上升
长期低迷的楼市也波及土地市场,各地卖地收入大幅下降。 在财政压力下,房产税的开征呼声日渐高涨。专家预测,一旦经济形势好转,房产税试点范围将迅速扩大,甚至可能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行。这将显著增加炒房者的持有成本。 与此同时,部分城市酝酿开征“房东税”,对超出免税额度的出租房征税,进一步增加房产持有成本。
坏消息三: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供大于求加剧
自2023年4月起,全国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6月份,13个重点城市的二手住宅挂牌量同比增长25%。炒房者纷纷选择抛售房产,落袋为安,加剧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 “认房不认贷”政策出台后,一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更是暴增:上海近20万套,北京近19万套,广州达13万套,进一步加大了二手房价格下行的压力。
坏消息四:居民储蓄意愿增强,购房需求下降
三年疫情过后,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谨慎。央行二季度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例高达58.0%,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比例仅为17.5%,储蓄意愿明显增强。这预示着楼市面临着持续低迷的购房需求,对市场复苏构成显著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楼市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房价下行压力依然巨大。 普通购房者需保持理性,谨慎决策,避免成为楼市风险的承担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