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中国女人,却参与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
她是一个中国女人,却成为了美国物理学会会长。
她是一个中国女人,却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三位女性科学家之一。
她就是具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
让我们走近物理学家吴健雄,聆听一位杰出女科学家的传奇故事。
一、幸福快乐的童年
在苏州太仓有个小镇,名为浏河,小镇民风朴实,风景宜人。清朝末年,小镇里的吴家,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学者,此人名叫吴挹峰,吴挹峰不但诗词写得好,最是写一手好文章。吴挹峰参加科举,顺风顺水,成绩优异,成了京都国子监的贡生。后来,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吴挹峰又回到浏河镇,开办私塾,吸引不少孩子来学习。不过好景不长,清朝被推翻了,吴家的经济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为了谋生,吴挹峰不可不离开家乡,另谋出路。
吴挹峰有三个儿子,长子吴赞臣、次子吴仲裔、小儿子吴琢之。大儿子因病早逝,次子吴仲裔早年曾在上海求学,求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同盟会,是当时的进步人士。小儿子吴琢之曾在法国留学。主要学习汽车机械有关的技术,回国后在上海沪太汽车公司工作,后应邀到南京创办江南汽车钢股份有限公司,显示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几年间,他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使这家公司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商办汽车公司,逐步实现他的“实业救国”理想。
吴健雄就是吴仲裔的女儿,生于1912年5月31日。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吴仲裔并没有重男轻女,在父母的呵护下,吴健雄渐渐长大了。
吴仲裔在当时是开明人士,十分重视教育,他率先在浏河开办新式教育,他创办的学校是明德女子学校,自己任校长。在当时,女子是不进学堂的,为了鼓励更多女孩子来学校,吴仲裔就亲自到镇上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说服和鼓励更多的家长,让他们的女儿前来读书,以便消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而且他还做出承诺,只要愿意让他们的女儿前来上学,不但可以享受免交学杂费、书籍费的优待,他还会特别开办一些实用课程,例如缝纫、刺绣、园艺等。
对待女儿吴健雄,吴仲裔更是不失时机地进行启蒙教育。由于吴健雄的父亲和母亲都在明德女子学工作,吴健雄四五岁时就开始在明德女子学校读书了。有一天,当吴健雄放学归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向父亲提出一个问题:“爸爸,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很有才气,也很有名气对吗?”
“是的,你应该向她学习。她不仅词写得好,诗也很出色,她有一首诗我很喜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爸爸,这首诗写得真好。”
“李清照虽然是个女流之辈,可是她又才华,敢表达。从这四句短诗中,不难看出她的气魄与理想,她是个很了不起的女性。”
吴仲裔经常在这种不经意之间,给吴健雄灌输一些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这让她小小的心灵得到了启发,也影响了她后来的成长道路。
吴仲裔是一个兴趣广泛、多彩多艺的人。他不仅喜欢弹琴、吟诵诗词,还会修理无线电。有一次,他凭着自己对无线电的认识,装配了一架矿石收音机放在家里。对于小吴健雄来说,父亲装配的这架矿石收音机,几乎成了她童年最好的娱乐来源。
它不但给吴健雄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增加了知识,还引起了她莫大的好奇。吴健雄常常待在家中听矿石收音机,一边听一边问:“这生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站在一边的哥哥吴建英回答道:“等你长大了,学了物理不就知道了?”
当时的吴健雄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物理”,但哥哥这一句话,就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吴健雄的心里。
二、与胡适结缘
1923年,吴健雄十二岁了,在父亲创建的明德女子学校毕业后,吴健雄考入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是一所很有名的学校,当时报考的学生近万人,学校只录取200人。这所学校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校长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杨诲玉女士。除此之外,这所学校师资一流,课程新式,还经常有国内外著名学者受邀前来演讲,其中就有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年轻的学者胡适博士。
胡适博士留学美国,曾是杜威的学生,他博学多才,中英文造诣都非常好。学成回国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当教授。五四运动之后,这位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文学博士,反对一切腐朽的旧传统,积极倡导白话文,摒弃文言文。且经常以白话文创作,刊登在当时极受年轻人欢迎的《新青年》和《努力周报》上。很多人都非常欣赏这位青年才俊的博学、新思想、新观念,早就将他当成心中的偶像,崇拜不已。
这天,杨校长向大家宣布了一项好消息,说是请到了著名学者、作家胡适前来学校演讲。她知道吴健雄的文史知识很好,文章也写得不错,对胡适也很崇拜,于是就对她说:“我准备将演讲记录的任务交给你,如何?”
吴健雄一听,高兴极了,这可是她求之不得的事。
吴健雄事后回忆,当时胡适博士的演讲题目是《摩登的妇女》,内容主要是阐述妇女应该如何在思想上走出旧框框,对这所女子师范学校来说,这个题目的确很吸引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听了胡适在校内的演讲后,吴健雄觉得还是很不过瘾,当她获悉第二天胡适将要到附近的东吴大学演讲时,觉得机会难逢,于是就约了几位同学,一起前往东吴大学继续聆听胡适的演讲。
吴健雄就读女子师范学校前后六年,一共听了胡适三次演讲。多少年后她远渡重洋,对科学工作“执迷不悟”。说起来胡适的思想确实对她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位学者在演讲中所传达的进步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社会改造等课题,让吴健雄这颗少年激荡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当初,吴健雄报考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是想毕业后做一名像父亲一样的小学老师的,但当他在师范学校开阔了眼界之后,她的想法和命运都正在悄然地改变。
有一天,住在师范生宿舍的吴健雄到饭厅去吃饭,碰到了一位普通班的同学(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有师范班和普通班两种类型)。在相互介绍彼此的学习课程时,吴健雄赫然发现,原来普通班所念的科目竟然比她们师范班的多了许多,其中还包括科学和英语,这可是他们师范班所没有的。
不行!我不能比她们少学,我一定要想办法补救。好强的吴健雄心里想。
她灵机一动,立刻有了主意。
每天晚上8点到10点是学生晚自习时间,吴健雄等普通班同学做完功课后,就跟其中一位同学借来他们的课本,晚上开夜车自修数学、物理和化学。有时候为了一道数学题,非到破解后才罢休,即使到了深更半夜也不上床睡觉。正是这种拼搏的精神,引领她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敲开了科学的大门,后来才成为一个不曾言败过的物理实验科学家。
在女子师范,吴健雄读了许多书,是书帮助她认识到世界科学的发展及许多新生事物,其中有两本书最使她感兴趣:
一本是《居里夫人传》;另一本是《拿破仑传》。居里夫人作为一位女性,把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科学上所做的贡献,令吴健雄敬佩不已,而居里夫人所研究的科学本身,更使吴健雄非常感兴趣。拿破仑则以他的顽强意志力深受吴健雄佩服。他的演讲也颇有人情味,很能打动吴健雄的心。
吴健雄通过博览群书,学会了思考,增长了见识,也在寻找看自己的人生方向。
苏州女师的六年教育,对吴健雄来说,不仅是基础教育,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将一个来自乡镇,聪慧而单纯的女童,育化成一个心智逐渐成熟、有主见、有目标的少女。所谓女大十八变,豆蔻年华的吴健雄,外表清秀可人,朴素的装扮下焕发出一种独特气质的少女风范。
从蛹变成美丽的蝴蝶,是需要经过一个蜕化的过程。从风景怡人的浏河镇到园林之城苏州,在吴健雄求学的历程中,一流的师资、最新的资讯、多样化的课程,让好学不倦、求知欲高的少女,犹如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乐此不疲。
1929年,吴健雄17岁,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由于成绩优异,吴健雄被保送南京中央大学深造。因为吴健雄毕业于师范班,根据当时的规定,入学前必须先教一年书,名为实习,但此时的吴健雄对教书已经没有了兴趣,她想利用这一年的时间继续学习。于是,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经多方打听,最终决定这一年把吴健雄送到位于上海的中国公学继续读书。
中国公学在当时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私立学校,胡适兼任校长。再早年,胡适也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过。在兼任校长期间,胡适以自身的号召力,吸引许多优秀学者前来任教,他自己也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胡适学识渊博,口才极好,学生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甚至一般的教室都装不下他们。由于前来听课的学生众多,后来,他不得不改在大礼堂上课。
在中国公学,胡适讲授的是“有清三百年思想史”。吴健雄来到公学后,当然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门课。
吴健雄虽然那么崇拜胡适,而胡适却一点儿也不认识她,只是在后来的学习成绩中发现吴健雄是一名好学生,并以有吴健雄这样的弟子而感到高兴。
青春年华的吴健雄,不仅面容娇好,学习优秀,而且待人温和、谦虚,穿着朴素大方。课堂上,她用心听讲,专心致志。她的聪颖和学习上的进步,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赞誉。
吴健雄在这所学校里,不仅学习了胡适讲授的中国文化知识,还系统学习了一些科学课程。这些都为她进入中央大学提前做了准备。
三、求学大洋彼岸
1930年,吴健雄来到了南京,就读与中央大学。在中央大学,吴健雄第一年就读于数学系,一年以后,吴健雄转到了物理系。当时数学系的许多同学和老师都不大理解,他们认为吴健雄会在数学上有所建树的。殊不知,她对物理更是情有独钟。正是物理的学习和研究,才把她推向了世界级的科学家宝座。
在中央大学的物理系,吴健雄遇到了施士元教授。施士元曾在法国跟居里夫人学习,他与居里夫人一起发现α射线精细结构的能量与γ射线的能量相等。此项核物理研究的重大发现,为后来人类进行的原子弹的研究、原子能的实验,奠定了基石。
施士元在法国取得博士后回国。在中国,他主要致力于中国的核物理学的开创和发展,是我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一位物理学博士。
吴健雄来到物理系,跟随施士元学习真是如鱼得水,物理科学像一把火炬指引她在黑暗中向着光明走去。吴健雄读过居里夫人的故事,非常崇拜居里夫人,现在她又跟随居里夫人的弟子学习,她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吴健雄经常从老师那里询问居里夫人的事迹,以居里夫人为榜样。
吴健雄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正值日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候。面对国家主权被侵犯,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吴健雄也不甘落后,加入到抗日游行的队伍之中。祖国的受辱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吴健雄科学报过的决心。
1934年,吴健雄从中央大学毕业。先是去了浙江大学做了助教,后又被浙江大学推荐到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在中央研究院,吴健雄遇到了顾静徽老师,顾老师发现了吴健雄的才能,就鼓励吴健雄学好英语,有机会出国深造。
在顾老师的推荐下,吴建雄于1936年搭乘“胡佛总统号”轮船前往美国学习。
那一年,吴健雄24岁,令她没想到的是,她和家人这一别,竟然是生死永别,直到37年后,吴健雄才回到祖国。
吴健雄来美国学习的目的地是密歇根大学。吴健雄首先来到的是美国旧金山,她有幸在旧金山遇到了在国内时的女同学。从这位女同学那里,她得知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非常好,虽然不是什么老牌名校,可是它的物理系却集聚了不少一流的物理学家。比如发明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回旋加速器的物理学家劳伦斯就在那里,1939年劳伦斯获得了诺贝尔奖。
吴健雄决定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参观一下再做打算,这位女同学就介绍吴健雄跟着一位叫袁家骝的中国留学生参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这位袁家骝同学正是袁世凯的孙子。令人没想到的是,六年以后,吴健雄与袁家骝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袁家骝带领吴健雄参观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实验室后,吴健雄羡慕极了,后来又听说物理奇才奥本海默也在这里,吴健雄决定留在这里。在袁家骝的陪同下,吴健雄去见了物理系主任柏基,柏基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同意接收吴健雄在此学习。
就在吴健雄留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不久,她敬仰的胡适博士也因受邀出席哈佛大学建校300周年纪念活动来到美国,然后又转到伯克利。当时伯克利有位马教授,是胡适的好友,他在请胡适吃饭时,知道吴健雄是胡适的学生,所以也带上了吴健雄。更想不到的是,胡适在上海也认识袁家骝的父亲袁克文,知道他的儿子在这里求学,自然也邀请了袁家骝。
真是无巧不成书,吴健雄和袁家骝的缘分就这样形成了。
胡适在美国难得遇到他欣赏的学生,在回国之前,胡适给吴健雄留下了一封长信,勉励吴健雄学习科学。
信的内容如下:
健雄女士:
昨夜在马宅相见,颇出意外,使我十分高兴。
此次在海外见着你,知道你抱着很大的求学决心,我很高兴。昨夜我们谈的话,其中实有经验之谈,值得留意。凡治学问,功力之外,还需要天才。龟兔之喻,是勉励中人以下之语,也是警惕天才之语,有兔子的天才,加上乌龟的功力,定可无敌于一世,仅有功力,可无大过,而未必有大成功。你是很聪明的人,千万珍重自爱,将来成就未可限量。这还不是我要对你说的话。我要对你说的是希望你能利用你在海外驻留期间,多留意此邦文物,多读文史的书 多读其他科学使胸襟圆大,使见解高明。我不是要 引诱你“改行”回到文史路上来,我是要你做一个博学的人。前几天,我在Pasadena见着Dr.RobertA.Millikan。他带我去参观了各种研究室,他在Geretics研究室指示室中对各种工作也“如数家珍”,使我心里赞叹。凡第一流的科学家,都是极渊博的人,取精而用弘,由博而反约。故能有大成功,国内科学界的几个老的领袖,如丁在君、翁咏霓,都是博览的人,故他们的领袖地位不限于地质学一门。后起的科学家都往往不能有此渊博,恐只能守成规,而不能创业拓地。
以此相期许,你不笑我多管闲事吗?匆匆祝你平安。
胡适一九三六年十月三十日
吴健雄有胡适的指点定然受益颇多。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当时教导吴健雄量子力学的,正是年轻的教授,后来被喻为“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多年以后,谈起这位老师,吴健雄依然赞叹不已,两人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后来吴健雄还受邀加入了他领导下的“曼哈顿计划”。
1940年,吴健雄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当时极有影响力的《物理评论》期刊上,立刻引起了业界的瞩目。
四、参与“曼哈顿计划”
获得博士学位后,吴健雄先后在史密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奥本海默推荐,在哥伦比亚大学参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
1943年,当时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虽然已经在讨论原子弹的可能性,但还没有正式开始进行制造工作。可是,没想到同盟国后来在战事上一再吃败仗,德国又开始在他们所占领的捷克铀矿区禁止铀矿出口,同盟国猜想,是不是德国已经在悄悄在进行原子弹的计划了呢?为了抢夺先机,匈牙利科学家利奥·西拉德,决定开始采取一些行动。
首先,他请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比利时政府进行说服工作,先控制比属刚果的铀矿,然后又发一封由爱因斯坦署名的公函,敦促当时在任的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进行原子弹计划。
这个计划的总部,一开始设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区,因此全名叫作“曼哈顿工程区域计划”,这个科学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是奥本海默。原子弹的原理是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或者钚原子核,产生裂变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吴健雄所做的实验就与此有关,在“曼哈顿计划中”吴健雄的实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沙漠中,人类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也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1945年8月,两枚威力奇大的原子弹,分别投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在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下,导致日本不得不签下投降书,因此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后,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许多科学家都深感自责,他们纷纷发表有关核危害的言论,表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岛和长崎的灾难,令爱因斯坦始料不及,他为此痛心疾首,十分懊悔。
未亲自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尚且如此难过,更何况投身于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吴健雄?多年以后,一提起原子弹毁灭性的杀伤力,吴健雄就痛心不已。她原本是为世界的和和平做出贡献的,广岛和长崎的惨状,使她看到人类的一场悲剧。
五、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吴健雄投入到β衰败的研究工作中。关于β衰变,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费米提出的费米β衰变理论。在费米提出β衰变理论之后,许多实验者发现,在β衰变中出现了太多速度很慢的电子。对相关探测技术有着深刻了解的吴健雄,对这个实验和理论很感兴趣。
1949年,她和合作者艾伯特做了个实验,以便验证β衰变理论和实验的不同之处。最后证明,吴健雄的实验结果和费米的理论完全吻合。她的论文一经发表,就把多年来有关这方面争论不休的纷扰全部厘清了。吴健雄也因此在β衰变领域中,举世闻名,被誉为“一流精确实验物理学家”。
1956年5月,物理学家李政道找到吴健雄,请求吴健雄做实验验证他和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猜想。原本对弱相互作用中β衰变具有深刻认识的吴健雄,一听之下大感兴趣。物理是一门讲究实验的科学,单有理论还不能成立,还得看实验证据,而李、杨的理论恰好就缺乏这方面的资料。
当李政道找到吴健雄的时候,吴健雄本来是安排了和丈夫一起到欧洲和亚洲讲学的,但听了李政道的想法,吴健雄毅然放弃了陪家人外出讲学的计划,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实验是艰难的,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后,1957年1月,吴健雄的实验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李、杨二人的猜想完全正确。
1957年10月的一天,当吴健雄在纽约北部授课时,忽然接到奥本海默的电话。他在电话的另一头告诉吴健雄:“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
后来,有记者采访吴健雄:“吴教授,是您的实验证明了李、杨的理论的正确,您却每获得诺贝尔奖,是不是不公正?”吴健雄听了,只是简单地答复:“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为李、杨两位先生感到高兴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大胆地提出了推翻宇称守恒的新理论,他们荣获最高科学奖是当之无愧的,我为他们感到欣慰不已。我只是在一旁帮了他俩一丁点儿忙。我是一个学者,从未想过任何荣誉。”
尽管吴健雄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但作为学者的吴健雄并不改初心,他沉浸在科学研究中自得其乐,这位华人女科学家向世界证明了她的睿智、宽容等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美好品质。
吴健雄赢得了科学界的尊重和赞誉,1958年6月,在美国享有崇高学术地位的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吴健雄荣誉博士。她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中第一位获得者。这一年,吴健雄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2年,美国富兰克林学社向吴健雄颁发了魏德瑞尔奖章。
1973年,在美国物理学家的年会上,吴健雄被选为物理学会会长。
1976年,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亲自向吴健雄颁发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年度杰出妇女奖”授给了吴健雄。
1983年,哈佛大学向吴健雄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199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为了向吴健雄表示崇敬之情,便以她的名字为这棵小行星命名。
1994年,吴健雄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六、不变的中国心
1936年,吴健雄离开了中国,多年来,作为外籍华人,吴健雄始终心系祖国,无奈的是,由于国内战事频仍,直到37年后的1973年,吴健雄和袁家骝夫妇才第一次回到日思夜盼的祖国。
回到家乡,恍如隔世。吴健雄面对的是亲人的阴阳两隔,父母双亡、兄长病逝、至爱的叔叔和弟弟也相继去世。这位载誉归来的科学家看着景物依旧,人世却已全非,心中的感慨和悲痛,不言而喻。
吴健雄的第一次回国,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吴健雄夫妇也借此机会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之后的多年,吴健雄多次回国,回到家乡浏河镇。
1988年,吴健雄再次回到了家乡太仓浏河镇,这次回来的目的是出席纪念父亲吴仲裔百岁冥诞的活动,同时为了贯彻父亲生前重视教育的理念,吴健雄决定捐出自己多年工作积攒的一部分积蓄,成立一个“吴仲裔基金会”,将每年母金所得的6万元人民币利息,一部分作为父亲创立的明德学校的学生奖学金;另一部分则用于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准,供他们继续进修之用。
眼看当年父亲一手创立的明德学校,已经从当年的小学,发展成由幼儿园到高中全都具备的完整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这所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教授英语,吴健雄还出资购买了许多电脑,让这所学校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上电脑课。
1980年,吴健雄从教学和研究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名誉教授。她的办公室位于哥伦比亚大学普平大楼的第13层,虽然退休了,但还是经常可以在图书馆和一些演讲场合中看到她的身影。80岁生日那天,除了哥伦比亚大学外,中国和欧洲好几个地方都为她举行了庆祝生日的科学盛会,以此来表达对这位女科学家近半个世纪致力于物理学,奉献一生的崇敬之心。
她的家在一栋公寓的七楼,离学校很近,那是属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校产。
退休后的吴健雄和袁家骝夫妇,生活简单朴实。他们自己料理饮食,偶尔也会外出“牙祭”一下,除了必要的应酬或要事,例如接受奖项或开会外,这位饮誉世界物理界的科学家,过着深居简出,悠游自在的晚年生活。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走完了她85年的人生岁月,病逝于纽约。1997年4月6日,袁家骝教授遵照太太生前的遗愿,从太平洋的彼岸,将其骨灰盒送回家乡江苏太仓浏河镇,安葬在当年吴仲裔亲手栽种的紫薇树下的墓园,实现了一位漂泊海外一甲子的游子,落叶归根,长眠故乡的遗愿。
2003年2月11日,袁家骝在北京协和医院因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并发症去世。其子袁纬承也遵照父亲的嘱咐,将他的骨灰盒放进墓穴与夫人合葬。让这对恩爱的科学家伴侣,生死相守。
两年之后,本着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的态度,中国政府批准在吴健雄的母校——东南大学的校园内建造“吴健雄纪念馆”。馆内除了展示这位杰出女科学家的生平和业绩之外,还展示了袁家骝献出的太太生前所有的物品,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赠的各种纪念品,如奖章、奖状、证书、聘书,办公用的家具,朋友等人赠送的书画、日常用品等。
杨振宁教授在给纪念馆作的题词中写道:
“吴健雄以深入的见地和坚强的毅力创建了20世纪50年代震撼科学界的革命。她的工作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里程碑。”
我们不妨再来读读她的墓志铭:
这里安葬着,世界最杰出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她一生绵长深刻的科学工作,展现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见;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她的入世、优雅和聪慧,辉映着诚挚爱心和坚毅睿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这位有着多重荣誉称号的女物理学家虽然走了,但她追求科学真理、工作严谨、热心教育、关怀下一代的精神,将永远成为物理学界学习的典范。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物理女王吴健雄》 爱薇 中国和平出版社
2、《吴健雄传》 西溪 河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