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6月,领克品牌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单月销量达26,310台,上半年累计销量突破15万辆,达到154,137台,同比增长22%。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刚刚上市不久的领克900,以5,593台的单月成绩迅速跻身全尺寸混动SUV第一梯队,为品牌高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领克900的热销,再加上此前亮相的银河M9,以及即将发布的极氪9X,吉利在“大车”这一细分市场的布局开始显现出全貌。三款“9系”车型集中登场,也引发了业界的持续关注:为什么吉利在今年密集推出多款大型SUV?这背后究竟是一时的市场应对,还是一次更深层次的战略部署?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到市场逻辑本身。从产品定位来看,虽然这三款车型分别隶属于不同品牌,但面向的用户群体高度一致——锁定30万元以上的大型新能源SUV市场。这一细分领域在过去几年中快速扩张,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市场中竞争最激烈、增速最快的价格带之一。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消费者对于“更大、更舒适、更智能”的需求不断上升,大空间、高配置、高性能的新能源SUV,逐渐成为家庭出行和高端商务的主流选择。
而相较传统中型车,大型新能源SUV在空间适配能力、动力表现、智能体验以及整车豪华感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智能电混、高阶智驾快速普及的背景下,很多原本只考虑豪华合资品牌的消费者,也开始转向这类国产高端车。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正是吉利看准的大势所趋。
不过,对吉利来说,这场“9系”集结行动,并不仅仅是顺应趋势,更是一次产品体系和品牌布局的重塑。在这三款车型中,领克900率先登场,定价区间为30.99万至41.69万元,直接切入理想L9、问界M9所在的核心市场。尽管竞争激烈,领克900依然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其主销车型超过六成集中在36万元及以上价格段,说明消费者对其产品价值的认可远高于“刚好够用”。
据悉,领克900基于SPA Evo架构打造,平台只服务于轴距超过3050mm、车长超过5000mm的车型,是一个纯为大型高端车打造的平台。得益于这一底层架构,领克900能在空间布局上做出很多传统SUV做不到的处理,比如6.16㎡内部空间、88.2%得房率,以及更像MPV的灵活座椅设计,包括支持旋转、躺平、滑移等功能,让第三排也变得“可用”,甚至“好用”。这些细节,正是围绕家庭全员出行场景去做的优化。
与此同时,领克900的动力系统也有针对性升级。其搭载的EM-P智能电混系统,用三挡DHT结合双电机方案,在实际体验中既能提供足够的动力储备,又通过电池热管理和能量回收策略将能耗控制得较低。更关键的是,驾驶感受不像传统大车那样沉重迟滞,而是兼具平顺和响应;再结合主动空气悬架、电子稳定系统、四活塞大尺寸刹车,领克900试图将“大车”这个定义从“体量大”推进到“可控、好开、场景丰富”的层面。
可以说,领克900的“首战”让吉利进一步验证了“9系”的打法——以大空间为基础,架构为核心,智能与驾控做差异化补强,从而拿下用户对高端SUV的核心预期。
而即将上市的银河M9和极氪9X,则进一步细化了“9系”的内部分工。据悉,银河M9预计将主打30万元左右的中高端家庭市场,设计感和智能座舱是它的主要卖点;极氪9X则站在整个集团最顶端的位置,主销区间预计将向50万元甚至更高迈进,这也是目前吉利系中技术含量最高、研发投入最大的一款量产车型。
从定位上看,三款车呈现出明确的“金字塔式”结构。银河M9打底,覆盖大体量中产家庭;领克900居中,以全能产品力横跨家用和商务场景;极氪9X则充当尖端技术的展示窗口,承担品牌向上的角色。价格层面也分别对应30万、40万和50万以上的区间,构建出一个从量到质都能站稳脚跟的“9系矩阵”。
更重要的是,这三款车并非各自为战,而是体现出吉利整体战略的演进方向。过去几年,吉利在新能源转型中的节奏相对稳健,没有贸然激进,更多是在夯实基础架构和技术储备。从领克900的SPA Evo架构到吉利银河M9的GEA架构,再到这次极氪9X的浩瀚-S架构,吉利在平台造车这条路上已经跑通了从中型车到大型车、从电动到混动、从家用到高端的完整链条。9系车型的集中出现,正是这一链条的阶段性成果。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吉利提出的“一个吉利”战略逐步落地的结果。几个月前,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NYSE: ZK)全部股份,将其完全纳入体系运营。这也意味着,吉利要从过去相对分散的品牌运作模式中走出,重塑品牌间的协作机制和资源流动效率。“一个吉利”的提出,意味着组织结构、品牌角色、技术共享、平台研发、产能协同等核心环节将被重新整合,形成一个更加统一、高效的运作体。
回过头来看“9系”车型的密集推出,更像是一次系统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产品层面,它体现了吉利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制造水准与平台整合力;从品牌层面,银河、领克、极氪三大品牌各司其职,借助“9”系车型完成对30万到50万元以上价格带的精准分布,构建起一套上下衔接、互不重叠的高端产品梯队;而从组织层面看,它也是“一个吉利”战略落地的最直接体现,代表了吉利打通品牌体系、重构资源效率的一次实际演练。
更重要的是,9系车型的推出,并不只是产品本身的战役,而是一场更深层次的品牌价值重塑行动。在当前价格战被事实叫停、行业逐渐告别“以价换量”的阶段后,中国车市的主旋律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拼低价、卷规模的时代正在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品牌认知、产品价值、用户体验的“价值战”。
在这个大背景下,吉利不再仅仅依赖于基础款产品推动体量扩张,而是通过一套结构完整、定价清晰、技术扎实的高端矩阵,去重新定义自主品牌的上限:以更高价值、更强体验,撬动更高位置的市场认知。在30万元以上这个极具含金量的价格带上,吉利用自身多品牌布局和平台技术能力构建了一道多层防线,通过产品价值向上,去推动品牌认知与用户结构的同步进化。
而这一策略的另一重背景,是吉利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在整体市场趋于饱和、增长瓶颈明显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走量型基础车型能否突出重围仍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更高价格区间、更优结构的车型组合,才是拉动品牌整体价值的关键杠杆。9系车型正是承担这一转型角色的代表:它们不只是数量上的补充,更是利润结构、品牌声量、用户体验的锚点。
对于吉利而言,推9,不只是造几台大车,更是通过几台大车,把“技术领先、产品分层、品牌协同、组织整合”几件事串成一体。在这个行业变局加速的时间点,这样的布局能否持续奏效仍需市场检验。但可以确认的是,当一个中国车企开始以系统能力为底气、以整合机制为抓手去争夺高端市场的核心位置,它已不仅仅是在做产品,而是在重新定义中国品牌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