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2025,北京年内最大IPO来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投资家 时间:2025-07-08 22:16:42



一场迟到却关键的IPO。

作者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一场迟到却关键的IPO。

2025刚过一半,A股就迎来IPO小高峰,专精特新企业挤向北交所,未盈利硬科技奔向科创板,消费龙头则扑向主板。尤其是半导体赛道IPO热潮持续升温,长鑫存储启动辅导、紫光展锐完成备案、摩尔线程与沐曦股份同日递交招股书、上海超硅“未盈利先受理”,资本市场的半导体板块,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狂欢。

但就在所有人把目光盯向上海、深圳等产业高地时,北京却悄悄杀出了一匹黑马。据投资家网获悉,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今日(7月8号)在科创板敲钟,开盘即暴涨210%,一度触及770亿元的市值高点,即便回调后依然稳居600亿之上,不仅成为2025年北京目前最大IPO,更是今年为数不多“开盘即爆”的IPO。

放在资本寒潮未散的当下,这种“开盘即光环”的项目并不多见,有跨国并购的起点,有国资平台十年陪跑,也有一级市场机构在风口之外的果敢下注。从亦庄国投到海松资本,从红杉、IDG到黄浦江资本,屹唐身后是一整组“长期主义投资人”

这决不是简单的VC凑热闹,而是真正意义上赌方向、赌能力、赌时间。尤其在当下一级市场急需“退出样本”的阶段,屹唐像是一场及时雨,也是一场集体兑现。

而这次,押对了的投资人,终于能站到台前。

屹唐的上市,无疑是一个明确信号,硬科技IPO窗口正在重启。

就在屹唐上市的同时,多个半导体公司也在推进IPO进程,时间点很密集,动作也很集中。公开信息显示,长鑫存储刚刚进入辅导阶段,紫光展锐也完成备案,而摩尔线程、沐曦、上海超硅、粤芯半导体等一批公司陆续出现在申报名单里。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节奏强度来看,这一轮申报潮呈现出一个明显趋势,从设计、制造,到材料、设备、封测等各类型项目都有动作,节奏明显提速。

整个半导体赛道,像是突然被按下了“快进键”正迎来久违的窗口期。这不是偶然,而是窗口出现之后,谁都不想落在队尾。过去不少创业项目在“烧钱快、回款慢、周期长”的现实压力下陷入了增长瓶颈。但IPO的回暖,正在为这些项目提供一条新的出路。因此,在当下节奏下,抢时间、抢节点、抢先机,正在成为整个赛道的共识。谁先把材料交上去、谁先过会、谁先拿到批文,谁就有可能赶上这一批。

没有人愿意做下一批,特别是对那些已经过了早期验证、具备一定收入规模、产品已经出货的公司来说,选择留在一级市场的空间其实已经不多。而监管也在释放信号,只要你做得实、有技术、有利润、不吹牛,这个市场会为你留一张门票。但问题在于,谁能先上车。当前的窗口是窄的、快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在这种不确定性面前,企业不再纠结估值高低,而是争分夺秒完成申报和排队,不是谁都能等到窗口期的重新打开。

屹唐能顺利上市,并不是运气问题,也并非某种阶段性红利,而是前期各方按上市路径配套推进的直接结果。从这点来看,其他已启动申报的项目,也面临同样的判断逻辑:能不能说明白业务结构、跑得通收入模型、撑得起估值预期。窗口确实存在,但留给项目的准备周期不会太长。时间是确定的,审批和排队的顺位也是客观的,节奏差一步,结果可能就不一样。屹唐抢在前面,是赶上了,至于其他企业能否衔接上节奏,则是接下来的观察重点。

这一次,资本市场不会等人。

谁会想到,一切竟是从一桩没人看好的收购开始的。

2016年,一场看似不合时宜的跨国并购,点燃了屹唐的命运,也点燃了无数VC/PE对国产替代的集体下注。屹唐的前身屹唐盛龙,以约3亿美元并购了硅谷老牌设备公司Mattson Technology(MTI),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第一笔跨国并购案。

这是一笔在当时业内看来颇为“冷门”的买卖,不但没有引起太多关注,甚至在不少投资人看来更像是一次难以收场的试验。彼时资本市场的目光大多,还集中停留在消费、互联网、O2O等热门方向上,更别说这家公司当时的营收正处于大幅下滑期,客户流失、内部动荡,怎么看都不像是一笔稳妥的交易。但这个决策的真实价值,并不在于收购完成的那一刻,而在于随后围绕这笔收购展开的一整套整合、落地和本土化转化过程。

而接手这个复杂局面的,是此后主导公司发展的关键人物陆郝安博士。他出身中科大物理系,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拿下固体物理博士学位,曾长期任职于跨国公司一线设备业务,在技术、产品与产业之间具备超强的穿透力。他既熟悉并购前的操作逻辑,也理解这个资产的价值中枢在哪,随即开始围绕人、技术和产品的重建工作。核心技术骨干被快速稳定下来,海外研发资源继续保留,国内团队在北京亦庄逐步成型,2020年前后公司本土交付节奏基本跑通。正是在这个阶段,屹唐真正进入了资本视野。

2020年,公司完成多轮融资,机构名单几乎覆盖知名投资圈,海松资本、红杉中国、IDG资本、深创投、黄浦江资本、CPE源峰、丝路华创等悉数上榜,且在没有太多市场宣传的情况下,形成了完整的机构股东结构。这是一场标准的“逆周期”出手,当绝大多数VC还在追逐轻资产、快回报的时候,有人开始押注技术积累深、验证周期长的重资产赛道。

对投资人而言,融资节奏并不密集,轮次控制得很克制,该补就补,不追热度。包括海松在内的不少机构在那一阶段选择持续加码,最终在IPO前形成稳定股东结构,其中部分机构已陪伴多年。此后的进展几乎没有波动,项目没有出圈,没有走极端扩张,交付节奏稳定,客户结构持续巩固,所有准备都围绕一个方向——上市。

如今,最早点燃这条路径的那场并购,也终于在九年后形成闭环,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顺利,开盘上涨,市值超过600亿元,成为2025年北京最大的IPO之一。从资本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按部就班的退出范本,没抢风口,也没掉队。

屹唐这场硬仗的背后,是资本的长期陪跑。

如果只看屹唐股份上市当天的市值走势和交易热度,这像是一场顺理成章的IPO收尾,但站在资本的视角回看,这是一笔从早年并购,到最终退出跨越九年的长期投资,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套在重资产、长周期领域少见的完整兑现路径。

从项目结构来看,屹唐的股权构成非常稳定,其中核心国资平台亦庄国投通过屹唐盛龙间接持有公司45.05%股份,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也是在公司成长过程中提供政策统筹、产业协同、资本支撑的关键推力。亦庄的角色并不只是投资人,更是将半导体设备这一高投入领域真正推入可控轨道的底层力量。

在IPO阶段,公司还引入了7家战略配售机构,合计认购6.81亿元,其中包括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合肥芯屏产业投资基金、北京电控产业投资公司等典型“产业+政策型”资金,基本覆盖从国资母基金到地方集成电路平台的主要资源方,形成从国资主导、机构接力,到上市前夕完成战略锁仓的完整闭环。

这些年,围绕半导体设备的项目并不少见,融资轮次也不少见,但真正能从早期落地一直推进到装机放量、再顺利切入IPO窗口的,屈指可数。屹唐之所以能完成全周期闭环,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其资本结构一开始就做对了。从早期并购平台的设定,到中期的多轮机构股东引入,再到后期战略资金补位,每一步节奏都为下一阶段的推进留下了空间。而从投资机构的角度,这也是一类罕见的“有起点、有兑现、估值稳定、路径清晰”的重项目机会。

它恰好印证了一个趋势,只要底层逻辑扎实,节奏不乱,结构稳定,即使周期拉长,优质项目依然有穿越能力。这一次,屹唐交出的答卷足够稳。对押中这场节奏的投资人而言,这不是一场幸运的退出,而是一场慢节奏、高强度、极重视执行能力的长期博弈,最终结果只不过是最有耐心的那批人,等到了该兑现的那个时刻。

这个IPO之后,北京也终于在“硬科技”赛道打出了自己的一张底牌,甚至可以说,它是对“产业真金白银支持”最直接的成果回报。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