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大学2025|专访田刚院士:做研究不是赶时髦,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做强选定学科方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07-09 08:10:37

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还是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机遇,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

近日,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院士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做研究不是赶时髦,对新型高校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好自己选定的学科方向。谈到大湾区大学的发展时,他表示,数学+人工智能是湾大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他期待在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引领下,湾大未来能在数学+人工智能领域有大的作为。

数学家田刚,有着众多头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今年6月19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复设立的大湾区大学的筹建负责人。

炎炎盛夏,在7月初的一个中午,田刚腾出午休时间,接受澎湃新闻专访,介绍了大湾区大学的专业设置、师资招聘、学校管理以及人才培养、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向外界进一步揭开了大湾区大学的面纱。同时,他也谈到了他对大湾区大学未来发展的很多期待与构想。

大湾区大学(以下简称“湾大”)位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东省东莞市。与同为今年新设立的民办新型研究型高校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不同的是,湾大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保障为主的公办高校。

湾大的定位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中国,辐射世界,以理工为主、精理强工,致力于办成一所“国际水准、开放包容、湾区特色”,能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湾大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今年,计划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广东招生80人。湾大本科第一年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年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湾大正在向教育部报备开设人工智能、未来机器人、通讯工程、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计算、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

田刚说,当前的专业设置既是考虑到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需要,也是为了利用好大湾区的资源、产业、地理区位等优势,同时也考虑到要服务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对于首届招生,田刚表示,虽然招生人数不多,但他希望来到湾大的都是真正对科学感兴趣、能努力学习、有远大志向的学子。

谈到湾大与其他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不同时,田刚说,“对新型高校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好自己选定的方向,毕竟做研究不是赶时髦。比如我们有物质科学学院,很多高校也都有材料学院,最重要的是要在大方向里调整或者找到自身发展的关键点。”

作为创校负责人,田刚非常重视湾大的师资队伍建设。

他坦言,筹建湾大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为湾大招到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足够优秀的师资人才。他提到,数学、人工智能,包括数学+人工智能是湾大的重要发展方向。他期待在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引领下,湾大未来能在数学+人工智能领域有大的作为。

“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发展,湾大重点建设的方向能进入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队列。”田刚说。


田刚院士。受访者 供图

以下是田刚与澎湃新闻的对话:

“吸引对科学感兴趣,能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志向的学生”

澎湃新闻:湾大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等5个普通本科专业,是基于哪些考量?是否与湾区产业需求直接挂钩?

田刚:这里有几个考虑。

第一个考虑是,作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重要,所以湾大设置了数学和物理等相关专业。

第二个考虑是,湾大的发展要跟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以及地域优势相结合。湾大的定位是一所高水平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所以不像综合性大学各个专业方向都有。我们要利用好大湾区的优势,比如湾大松山湖校区所在的东莞松山湖,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探索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大科学装置)这样的国家级实验室和科学装置。这两者都跟材料学科有关,所以我们成立了物质科学学院。这些资源优势也使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能为学生、特别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提供很多学习与实习、实践的机会。

我们工学领域的专业设置也有这样的考虑,因为大湾区是机器人产业基地,而我们的先进工程学院的院长王煜也是享誉国际的机器人领域专家。我们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是考虑到在大湾区、在松山湖有多家头部科技企业。所以,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考虑的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大实验室以及头部科技企业相关资源与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第三个考虑是基于我们的师资建设情况。我觉得不管是学科的发展,还是人才的培养,都是与老师紧密相关的。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对教育教学有激情、愿意投入时间的老师,人才培养是做不好的。因此,我们的专业设置是与师资资源相匹配的。我们目前初步确定的这几个专业的师生比大概为3:1。当然,由于湾大本科生专业任选,学生大二选定专业后,可以预见各个专业的师生比会有差异,但即使是在一些学生人数相对较多的专业,师生比相对传统高校仍然很高。学生会比传统高校有更多机会与老师接触交流。我们的讲席教授也会积极参与基础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小而精的教育教学特色。

澎湃新闻:对于首届学生,您个人或学校有什么样的期待?

田刚:湾大近期刚获得批复,目前招生主要限制在广东。湾大有很多优势,但由于是新近建成的大学,大家可能对湾大还不甚了解,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加大传播力度。

虽然第一届学生人数不多,但我希望他们都是真正对科学感兴趣,能努力学习、能树立远大志向的。中学期间老师和家长管得比较多,我希望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完成个人转变,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因为对青年学生来说,学会独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个转变过程需要时间和指导,湾大有师生比高的优势,老师会有更多精力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向独立,不断发现更好的自我和兴趣所在。

数学+人工智能是湾大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澎湃新闻:湾大招生宣传中提到将举办“校长数学实验班”,这个实验班有哪些特点?

田刚:办这个班主要是充分利用我们的现有特殊优势。这个班录取的学生中有一些在高考中数学成绩较好且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在数学领域,湾大不光有院士和著名学者,还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他们毕业于国内外一流高校,都有很高的数学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研究经历。

澎湃新闻:湾大数学的发展方向是否跟您的研究方向也有比较大的关系?毕竟您身为数学家有这方面的优势。您是否有把湾大打造成未来的数学重镇的考虑?

田刚:我在科研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因而吸引了不少学生。我在国内外都培养了相当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他们很多已成为国内外一流高校的中坚力量,比如许晨阳、刘若川都曾是我在北大的硕士研究生。我也曾参与了很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比如最近解决了重大难题三维挂谷猜想的王虹也上过我的课。

我想,发展好数学学科,无论是对湾大还是对整个湾区发展、对国家发展,都是有意义的。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很多现代技术的基础,我也希望湾大数学专业能够有特定优势,比如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这些应用数学领域有大的作为。

当然,湾大数学的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毕竟我们是一个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单就数学方向来说,湾大也不可能像其他许多综合大学那样吸纳大量师资。我们可能达到四五十位教师的规模。这与美国私立高校,比如与我曾任职过的普林斯顿大学相比也是规模相当,只是在国内依然属于小规模。

对湾大来说,专精于某些方向,乃至做到最强,才是合理的。

澎湃新闻:湾大招生宣传中提到的高研院人工智能实验班是一个什么样的班?

田刚:高研院实验班主要偏重人工智能方面。湾大夏志宏教授是著名数学家,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后来博士阶段专攻数学做出了重大成果,解决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勒维猜想,是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现在他回来,利用自身数学优势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性工作,设计了一套新的算法。他的这套算法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示出优越性。他的团队中也有不少专攻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所以,我们希望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为湾大的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机会。

我相信,只要学生怀揣志向与兴趣来到湾大,并且努力学习,湾大能给学生足够好的平台,让他们获得具有独特优势的发展机会。

澎湃新闻:湾大未来在人工智能相关方向是否会设置新的专业?

田刚:肯定会。因为人工智能所涉及的领域很多,比如有的偏算法、有的偏应用。我们先进工程学院的院长王煜教授是机器人专家,他的研究领域也涉及很多智能计算的内容。通讯也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6G。湾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专业方向也涉及大量算法,这方面人工智能也会发挥作用。大湾区高等研究院下面还成立了智能计算中心,跟北大等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主要研究方向是AI for Math(AI辅助数学研究), 希望AI对数学研究发挥作用。反过来,通过这些研究也可以来探索数学理论推动AI发展,比如AGI(通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推理方面。


大湾区大学校园风光。大湾区大学 供图

“学生选学校,重要的是看个人兴趣和学校发展潜力”

澎湃新闻:目前湾大的校区建设、师资招聘等情况如何?

田刚:我们有两个校区。目前,松山湖校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我们松山湖校区的选址主要是考虑这里有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实验室、设备)以及头部科技企业。我们希望借助地理优势,发挥“大学+”的作用,通过“大学+大学”“大学+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

湾大滨海湾校区占地近2000亩,一期占地近500亩,正在建设中,计划明年6月完成建设,9月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明年开始建设,届时校园空间会非常充足。滨海湾校区位于威远港,紧靠虎门大桥,面朝大海,背靠青山,景色优美。这里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地,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此外,东莞正在筹划建设一个5000亩的科技园新区,紧邻湾大滨海湾校区,涉及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

师资上,我们已有近三百名教研人员:其中有近两百人是教学主力军,包括一百四五十位教授,以及一部分辅助教学工作的博士后;我们还有几十位专注于科研工作的研究员,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虽然不是教学,但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实习实践等提供帮助。

澎湃新闻:在吸引全球顶尖学者,以及优秀学生方面,湾大有哪些政策或资源优势?对有志于加入湾大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您最想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田刚:吸引优秀的老师,进一步发展师资队伍确实很重要。随着师资队伍的发展,湾大肯定能够吸引来更多优秀学生。

我觉得大湾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我们吸引来一批优秀教师。区位上,湾大所处的大湾区经济活力强,学校所在的东莞本身是“双万”城市,人力资源丰富、GDP过万亿,而高等教育发展还有提升空间,有点类似20年前的深圳,因此湾大发展所获得的财力、人力、政策支持很大。另外,大湾区与大型企业、与港澳的合作机会多,也是一大优势。

从湾大自身来说,作为新型研究型高校,湾大发展对标的是加州理工学院。因此,湾大会采取更加适应新型高校发展的管理方式。这一点使湾大在人才引进,尤其是在从海外引进人才方面,也有独特优势。我们现有师资中约70%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在一些重点方向上建立团队也非常具有优势。此外,作为新型学校,我们提供的待遇也有相当的竞争力。

因此,学校要做的是,找到好的老师,把他们吸引到湾大。

学生方面,我想说,学生选学校时最重要的是看个人兴趣和学校在兴趣学科上的发展潜力,而不应是单纯看“985”“211”这类标签。

著名高校当然有自身优势,但选择学校时也应该看哪里更适合自身今后发展。湾大选定设置的专业方向有独特发展优势,加之在未来几年内学生数量不会太大,我相信我们会使每一名来湾大的学生都能获得很好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各种学习机会,以及与教授甚至院士的接触机会,都会远高于传统高校。比如,去大实验室、相关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实习实践等机会,包括毕业后的发展机会,都会很多。这些方面对年轻人的发展成长非常重要。此外,我们具有海外名校、科研机构背景的老师多,在推荐学生去国际知名高校进一步学习深造上也有很大优势。我们还会提供一些提升计划,出资支持通过努力达到一定水准的学生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交流、访学。

对家长来说,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要相信孩子知道他们想干什么。

我相信,未来的湾大在重点发展的方向上可与相关的“985”高校相媲美。现在国家在破“五唯”,我想,未来各种就业招考也会破“985”“211”这类毕业院校限制,实现谁学得好、谁有本事就招谁。


大湾区大学校园风光。大湾区大学 供图

“做研究不是赶时髦,新型大学要做强自身选定的方向”

澎湃新闻:说到破“五唯”,湾大在教师包括学生的评价考核上会有一些新机制吗?

田刚:湾大在评价体系上也有新学校的优势,可以设计得更细分、更多元化。首先我们在招聘中要把好进口关,希望招到一批学术水平高的老师;但如果若干年后,有些在教研系列的老师在其他方面展现出更多的能力和兴趣,也可以转到教学等其他岗位。

此外,湾大在评审考核上与很多高校不同,我们不仅看重教学、科研,也鼓励产学研结合。传统评价以论文为主,我们设有新的评价序列,不是只看论文,比如产业教授序列会更看重开发新技术,或者解决产业发展中急难问题等方面的成果。

总的来说,相比传统高校,这些新机制在湾大这样的新学校更容易推行。

澎湃新闻:如何理解“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主要是新在哪些方面?

田刚: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对其学科专业服务国家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更多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新型大学正因为是新学校,所以可以轻装上阵,重新设计一些方向;更有利于组织团队、挑准方向。另外,新学校在管理体系、人事制度等方面相对简单,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我觉得新型大学无论对优秀年轻人还是资深科学家都很有吸引力,平台建设上也可以得到更多支持,对所挑准的方向也能更好地发力建设。

澎湃新闻:今年还有另外几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式设立,不同高校的发展是不是各有一些侧重?

田刚:都有自己的侧重,这跟各高校所组建的师资队伍有关系。近些年成立了好几所新型大学,包括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都有各自的优势发展方向。

我们湾大地处湾区,背靠多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等,这是湾大的优势。当然,其他学校也会有它们独特的优势。

做研究不是赶时髦,对新型大学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好自身选定的方向。比如湾大有物质科学学院,很多高校也都有材料学院,最重要的是要在大方向里调整或者找到自己发展的关键点。

“数学家与大学管理者两种角色可以有一定结合”

澎湃新闻:湾大创校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田刚:最难的可能是招人。作为一所新学校,在学校还没正式成立、校园还没完全建好时,如何招到满足办学要求甚至非常优秀的人,如何让想招来的老师相信你、跟你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最大的难点。但我觉得办新学校或者办一个新学科,跟领头人很有关系,因此尽管招人相对比较困难,但还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挑选好人。

总的来说,要解决筹建时期遇到的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总结。

事实上,我此前在创办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2005年成立,到2011年招的第一个人是许晨阳。在此之前,因为外界会有种不确定感,团队还没建好,我们的工作以开展学术活动为主。今年正好是数学中心成立20周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成绩非常突出,无论是在顶尖杂志的论文发表上,还是在数学应用或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培养了160多名博士后,给全国各个高校的数学师资队伍建设贡献了人才力量。将于2026举办的第三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在我所知的内地受邀请作报告的六七个人中,我们占三个。实际上,我们规模很小,获得国家支持也不算是最多的,但产出是非常高的。

现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已经发展成了在海内外都享有良好学术声誉的研究机构。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虽然比较小,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湾大的创建有一定程度的可类比性,这也让我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


田刚院士。受访者 供图

澎湃新闻:从数学家到大学管理者,这一角色转变带给您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田刚:现在很多大学校长,包括一些重点高校校长也都是从学者转变来的。我想,从科学家变成一名校长、管理者,一方面对自身的科学研究有一定影响,这无法逃避;但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背景和视野,可能会对学校管理发挥积极作用。我觉得这种角色转变并不是割裂的,两者可以有一定的结合。

实际上,湾大创建时期的管理跟学校正式成立后的管理会有所不同。湾大未来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和传统高校的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澎湃新闻:您认为一所新型大学要想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队列,最关键是什么?对于未来五年,湾大有没有一个发展目标或者构想?

田刚:新型研究型大学要突出特色。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发展,使湾大在自身选定的学科方向进入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水平。

对我们来说,近五年最重要的仍然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挑准人,带好发展方向。我们在挑人时不会太看重“头上的帽子”,更看重学术贡献、学术造诣、学术潜力。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招到的老师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有足够的热情,因为教学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同时,我也希望,未来大湾区包括广东省在政策上继续给予我们支持。

在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的形势下,我相信只要建设好队伍、发挥好队伍作用,湾大未来一定能发展得非常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