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太空算力星座破局:卫星数据传输瓶颈,实现分钟级响应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ITBEAR 时间:2025-07-09 09:01:05

在卫星数据传输领域,传统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天数地算”的方式,即卫星在轨采集数据后,等待地面站接收并处理,已难以适应现代实时应用的高要求。低轨卫星受限于轨道和地理位置,每天仅能与地面站进行数次短暂通信,每次通信时间不过几分钟,导致单星日均下传数据量有限,远远低于遥感卫星的实际成像能力。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卫星在轨效能的发挥,使得高价值应用难以有效实施。

面对这一困境,业界开始探索太空算力星座的新模式,旨在将数据处理任务上移至卫星端,实现“天数天算”。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携手,签署了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太空算网的建设。该算网将构建一个涵盖用户端、星上边缘计算、天基云和地基云的协同智能计算架构,实现算力资源的灵活调度与数据的即时处理,从而突破传统数据传输的限制。

与此同时,之江实验室与国星宇航启动了“星算”计划与“三体计算星座”,并于今年5月成功发射了首批12颗太空计算卫星。这些卫星具备太空计算和互联能力,组网后将形成强大的太空算力,显著提升天地遥感数据的实时性和卫星应用效率。微纳星空也核准了泰景星座计划,该计划包括112颗卫星,集成了超高分辨率遥感、超大算力以及超高速传输的优势,能够实现卫星数据的在轨AI智能处理,将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

然而,太空计算的实施并非易事,其中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是关键。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针对太空计算场景,研发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的专用核心部件。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对IT设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设备必须能够在高真空、高辐射、微重力、极端温度变化等极端条件下长期稳定运行,且难以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换。

除了技术挑战外,卫星载荷的制造成本和发射成本也是制约太空计算产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卫星的制造成本约为每公斤20万元至30万元,发射成本为每公斤5万元至10万元。为了降低这些成本,卫星制造厂商正在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据悉,卫星重量已降低20%,生产速度提升了5倍,成本降低了60%。随着整体工业化的推进,预计成本和效率还将进一步优化,为更多卫星星座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