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四季度,华夏智胜先锋A基金重仓航天信息,成为其第一大重仓股。根据基金信息来看,这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8.24%,不仅跑赢基准,而且还跑赢沪深300,14%多,在同类674只基金中排名11。
它重仓航天信息的逻辑是什么呢?今天就聊一聊航天信息。
航天信息是2000年11月成立,2003年7月上市的公司,公司首发价23.04元/股,目前公司处于破发、破净状态,公司实控人是国资委,控股股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持股40.02%,是航天信息旗下最大持股比例的公司,25年一季报,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合计52.19%,多为机构投资者。
公司身上兼有AI财税、央企、子公司还有液冷机柜、液冷边缘服务器等概念,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等概念。
作为航天科工集团控股的大型信息化技术企业,航天信息作为国家"金税工程"的重要参与者,曾凭借其在防伪税控系统的垄断地位,为全国2000多万企业用户提供防伪税控设备和服务,创造了持续十余年的业绩增长神话,自2003年上市至2018年,公司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7.3%,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2%,在2014-2015年牛市中公司股价涨幅超过5倍。
但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2018年、2019年,税务行业进入以大数据驱动税务发展的智慧时代,税务服务将从传统服务转向互联网化税收征管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叠加国家密集出台了减费降税的政策,中小微企业对公司的增值税防伪税控金税盘需求减少,公司原防伪税控业务受产业形态深化调整、行业格局变化受到剧烈冲击。
2019年,公司的收入规模达到了上市以来最高峰338.6亿,其中渠道销售163亿,但因为毛利率不到2%,对公司利润贡献不大,系统集成业务排名第二,收入97.8亿,毛利率只有15.9%,增值税防伪税控设备收入54亿,毛利率52.5%,是对公司毛利贡献最大的一项业务,但是收入及毛利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于是,在防伪税控业务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下,航天信息开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推动业务转型升级,随着电子发票的普及和税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Saas化成为数字财税业务发展趋势,公司开始进行转型,同时发展智慧业务和信创业务,但因为智慧业务和信创业务仍然是项目制模式,实施周期较长,2023年、2024年表现不及预期,收入大幅下滑。
经过几年的转型,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逐渐聚焦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境外市场三大领域。将面向数字政府、企业数字化产业市场,重点发展财税产业、智慧产业、信创产业,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爱”(智慧)、“信”(信创)、“诺”(财税)三大产品品牌系列,为各级政府客户和企业用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
从转型后业务的毛利率来看,目前公司收入占比第一的企业财税服务业务毛利率可以达到40%左右,要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20%左右的水平,如果规模化增长之后,倒是存在改善预期,此外,公司的一大优势也是在于公司原有业务在税局方面的资源积累,以及有央企大股东的背书,对公司的市场拓展倒是存在很大助益。
但最近三年公司也是深受转型阵痛,总体收入规模可谓是断崖式下滑,2023年、2024年收入规模分别是125.75亿、83.09亿。这个水平已经回到10年、11年水平,归母净利润只有2.03亿、0.16亿,比04年的水平还要低,剔除掉非经常性损益之后,扣非净利润分别是微利0.27亿、亏损3.31亿。
而期间的非经常性损益与公司从2017年开始,公司开始将部分闲置资金用于投资有关,比如持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通过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来赚取股利收入或者当做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通过持有时间的股价变动来赚取账面损益,以及增加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入。
因此当主业疲软的18年、20年、23年、24年,公司都通过上述投资类资产的处理来实现盈利。
但从公司的一些动作来看,似乎也在逐渐回归聚焦主业。比如逐渐减持股票这类金融性资产,收缩非流动金融资产以及处置闲置的物业。
同时2025年4月,公司也更换了新的董事长。
此外,控股股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一共有8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有4家在24年、25年进行了并购重组。在航天信息目前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一些市值管理动作呢?
最后,航天信息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业务模式变轻了之后,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反而都降低了。
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从2018年只有3.68%的研发投入比,逐年提升至2024年的13.19%,但最近两年的资本化比例超过了5成,比同类型的税友股份资本比例要高。
资本化的去向来看,更多是计入了技术含量更高或者潜在价值较大的专有技术和软件。
此外,在研发费用、销售费用投入力度上,相较于业务模式SaaS化程度高的税友股份来说,公司在这两方面仍需加大。
另外,公司在2021年进行了销售人员的大幅扩充,但在2024年又开始大幅裁员,行政人员反而在2024年不降反增,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是从2022年开始大幅减少,最新技术人员占到公司总人数的4成。
研发人员按照2023年-2024年分别是7414、5812人来算,平均每人年薪是6.55万、4.96万,下滑了24%。销售费用平均每人年薪是6.66万、9.3万,在公司收入及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涨薪反而接近40%。
折算成月薪的话,2024年,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平均月薪是4100元、7750元。而跟财税软件通过税友股份对比,对方研发人员及销售人员不仅比不上公司的队伍庞大,但研发人员人均月薪近两年在1.27万左右,销售人员人均月薪在2万左右,这么一对比,航天信息的这个月薪能否说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未来市场的爆发力呢?
不过,公司的业务困境有现实原因,在分红和募资上还算是一个良心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募集33.68亿,累计分红71.98亿,即使剔除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这个分红力度也可以。
好在公司的货币资金占比是比其他软件同行要充裕的,公司的三成资金都是货币资金,高达62.74亿,占比30.49%。
最近几年公司还未用行回购、股权激励等手段进行市值管理,作为国企,新国九条的发布,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推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上市公司价值表现,2024年11月,有投资者也问及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的行动计划,公司回复称会高度重视市值管理等相关工作。
航天信息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能否摆脱困境,迎来反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