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城区,一间30平米的老破小能卖出800万;在上海徐汇区,同小区对口“名校”的房源比隔壁楼栋贵40%;在深圳福田,即便房龄超30年,只要挂着“实验中学学区”的牌子,单价就能破15万/㎡——学区房的天价,早已不是新鲜事。可为什么明明是“老破小”,只要贴上“学区”标签,就成了家长们疯抢的香饽饽?
一、教育资源不均:好学校就像“限量版门票”
学区房贵的核心,藏在“教育资源不均”这六个字里。全国范围内,重点学校的数量不足5%,但它们集中了最优质的师资(清北毕业生占比超30%)、最完善的硬件(实验室、体育馆堪比大学),甚至连升学率都能甩普通学校几条街。比如深圳“四大名校”的本科率常年维持在99%,而普通高中可能只有50%,这种差距直接戳中家长的焦虑——“进了好学校,孩子半只脚就踏进了好大学”。
更现实的是,优质教育资源还在“马太效应”下越来越集中。好学校能吸引优秀生源,拿到更多财政投入,反过来又能高薪挖走普通学校的好老师,形成“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的循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挤上这趟“快车”,只能盯着学区房——毕竟在“按学区招生”的规则下,房子成了唯一“不看成绩”的入场券。
二、家长的“起跑线焦虑”:砸锅卖铁也要买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推高学区房价格的隐形手。现在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规划升学路,而学区房是这条路上最“稳妥”的选项。有数据显示,超70%的家长愿意为学区房支付高于同地段20%以上的溢价,甚至有人卖掉郊区的大house,换城区的“老破小”,就为了给孩子换个名校名额。
这种焦虑还在不断升级。以前家长可能觉得“小学差不多就行”,现在连幼儿园对口的小学、小学对口的初中都要一一核查,形成“链条式焦虑”。比如上海某区,家长为了让孩子进一所知名小学,提前3年就入手学区房,生怕政策变动“踏空”。这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让学区房成了“硬通货”——哪怕房子漏雨、没电梯,只要学区稳,就有人接盘。
三、政策规则“加持”:学区房成了“政策红利品”
学区房的价格,还和政策规则深度绑定。目前国内多数城市实行“划片招生”,即“住在哪,就上哪的学”,这种“户籍+房产”的绑定模式,直接让房子和教育资格画了等号。更关键的是,学区划分每年微调但大体稳定,比如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三小”学区范围十年没变过,这种“确定性”让家长敢高价入手——只要学区不调整,房子就一直“值钱”。
甚至有些政策还会间接推高学区房价格。比如“多校划片”本是为了稀释学区房的重要性,但实施后家长反而更追捧“百分百对口名校”的房源,导致这类房子价格涨得更凶。就像深圳某区实行多校划片后,原本对口两所学校的小区价格下跌,而“单一对口名校”的小区单价反而涨了5%。
四、资本炒作:学区房成了“投资品”
除了自住需求,学区房还被当成了“抗跌资产”。过去十年,不少城市的学区房涨幅跑赢大盘,甚至在楼市下行期依然坚挺。比如2022年深圳商品房均价下跌3%,但热门学区房价格仅微跌0.5%,这种“抗跌性”让投资者盯上了这块蛋糕。
更有人利用信息差炒作。中介会刻意放大“学区调整预期”,比如炒作“某学校要扩建”“某片区要划入名校学区”,吸引投机者入场;甚至有炒房团批量收购老破小,通过“包装学区概念”抬高价格后转手。在北京,曾有中介通过散布“某胡同要划入重点学区”的消息,让周边房价半年内涨了30%,最后证实只是谣言,但接盘的家长却只能认栽。
五、学区房的未来:天价神话会破吗?
其实这几年,各地都在尝试给学区房“降温”。比如推进教师轮岗(让好老师到普通学校任教)、扩大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开分校)、实行“多校划片”等。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比如上海部分区的学区房溢价从40%降到了20%,但距离“彻底降温”还有距离——只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没改变,家长的焦虑就不会消失,学区房的高价就有存在的土壤。
说到底,学区房的天价,本质是“教育刚需”撞上“资源稀缺”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套房子,更像是家长们为孩子买的“教育保险”,是一场用金钱对抗不确定性的“军备竞赛”。或许未来某天,当每个学校都差不多好,家长们不用再为“上学”挤破头时,学区房的天价神话才会真正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