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创新医疗股价一路看涨。
行情显示,5月6日至7月8日,创新医疗股价累计涨幅为66.05%,换手率达832.26%,股价从9.16元/股上涨至15.21元/股。
在创新药概念热度不断上升的当下,创新医疗的名头令其尝尽“甜头”,同时公司因参股脑机接口技术公司进一步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然而,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投资者对公司新技术、新业务的拓展并不感兴趣,而是将矛头直指公司业绩,对创新医疗的经营提出质疑。
通过创新医疗历年财报可看出,截至今年,公司已连续7年亏损,亏损金额达17.83亿元。要知道,创新医疗自上市以来的盈利总共也不到5亿元,是什么让一家看上去光鲜的上市医疗企业内里亏空至此?
从珍珠销售到医疗服务
创新医疗,从名字上来看,令人觉得这是一家集医事服务、智慧医疗、医疗器械、医院为一身的综合型医疗企业。从同花顺的概念题材来看也确实如此,脑机接口、智能医疗、DeepSeek、人工智能等概念的加持,把创新医疗包装成了一个以医疗服务为基本盘,业务触角不断向脑机接口、AI等新兴领域延伸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不去细究,可能很难有人会想到,创新医疗的前身是一家养珍珠、卖珍珠的企业,与医疗行业毫不相干。
公开资料显示,创新医疗前身为千足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足珍珠”),于2007年上市。2015年6月,千足珍珠筹划收购建华医院、康华医院、福恬医院三家医院100%股权;2016年2月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转型医疗领域,并于当年6月更名“创新医疗”;2018年,创新医疗剥离珍珠业务,完成了全面转型。
总结一下,就是一家主营珍珠销售的企业,珍珠卖不动了,在没有从业经验,没有行业资源的情况下,风风火火地收购了3个医院就开始干起了医疗,整个操作弥漫着不靠谱的味道。
那么,千足珍珠为什么突然转型到医疗赛道?
对应其大举收购的时间及业绩来看,2015年之前,千足珍珠净利润已连续下降乃至亏损。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371万元、-1084万元、-6534万元,分别同比下降37.88%、145.72%、502.66%。
千足珍珠的亏损与当时的行业发展状况脱不了干系。据悉,2014年、2015年间珍珠出口需求锐减,国内珍珠消费占比过低,加上行业同质化严重,低附加值产品价格战激烈,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而淡水珍珠养殖周期长,高级珍珠产出率低,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恰逢此时,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鼓励民营医院发展,民营医院数量快速增长,医疗服务行业被视为未来3~5年的持续性主题,具备长期增长潜力。恒大、万科等企业纷纷跨界医疗,千足珍珠也瞄准了这个赛道,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转型。
收购医院均未完成业绩承诺
按照千足珍珠的设想,转型医疗,剥离珍珠业务,彻底变身创新医疗之后再大展拳脚,迎接新未来与新成长。但现实种种令其在医疗赛道上一步一个坎。
2019年是千足珍珠彻底变身创新医疗的第一个财年,也是从2019年开始公司正式进入亏损状态。其中,2019年至2021年亏损数据较为巨大,分别亏损11.50亿元、3.15亿元、1.04亿元。
亏损的原因之一还要从其收购的三家医院说起。2015年,千足珍珠以11.78元/股发行1.27亿股(作价15亿元)收购三家医院100%股权,同时配套募资15亿元用于医院建设。其中,建华医院作价9.3亿元,康华医院4.8亿元,福恬医院0.9亿元。
三家医院均与千足珍珠签署了对赌协议,建华医院管理层承诺2016年、2017年、2018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05亿元、1.23亿元、1.36亿元;福恬医院管理层承诺2016年2017年、2018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40万元、980万元、1100万元;康华医院管理层承诺2016年、2017年、2018年实现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000万元、5800万元、6300万元。
根据创新医疗年报,建华医院2016年业绩达标;2017年完成净利润1.18亿元,差500万元;2018年完成业绩1.15亿元,差2100万元。康华医院2016年业绩未达标;2017年以6624.28万元净利润达标;2018年再度未达标。福恬医院2016年业绩未达标;2017年未达标;2018年更是仅完成351.62万元。
鉴于三家医院无一家完成承诺业绩,创新医疗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计提商誉减值9亿元,商誉期末1.27亿元,较期初减少87.53%,加剧了创新医疗的亏损。
2019年至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出于防控疫情工作的需要,为防止疫情在院内传播,各级医院都对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进行了严格的排查限制,导致创新医疗的三家医院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数均大幅下降。尽管亏损幅度有所缩小但亏损状态并未改变。
2024年,康华医院成为DRG和DIP试点医院,叠加保障局对建华医院的大额处罚,再度令创新医疗业绩迎大幅下降174.02%至亏损9395万元。
纠纷暴露收购弊端
除了业绩压力,转型医疗,收购亿元给创新医疗带来的还有捋不清的官司与内部管理纠纷。
对于2018年业绩的认定,创新医疗与建华医院之间的争议巨大。建华医院的审计结果是完成了1.6亿余元业绩,而创新医疗认定为1.15亿元。
创新医疗以未完成对赌为由接管建华医院,免去院方管理层梁喜才职务,引发医院方激烈反抗。
此外,创新医疗在《一封家书-致亲爱的建华医院员工》中指出,公司对建华医院建设总投入高达18.63亿元。但建华医院方面则声称,仅收到1.5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创新医疗职责院方管理层梁喜才团伙通过正常价格10倍以上的高价采购设备,甚至虚构设备采购行为的方式,大肆套取上市公司资金,涉案金额至少数千万元。
2019年,双方冲突达到顶峰,建华医院院长梁喜才、创意医药公司的副总吴晓明,因贪污及收受贿赂,先后接受了公安机关的调查。当年六月,创新医疗欲接手建华医院,遭遇众职工的激烈抗议,更有向其扔鸡蛋和蔬菜叶子的滑稽场面。
这场闹剧,最终以2020年9月梁喜才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正式批捕收尾。创新医疗的损失尚且不论,就这场纠纷可以看出,作为收购方,创新医疗与被收购方医院在经营与信任度上存在诸多bug,意见不合成为常态。所谓子公司也只是一个“买”来的公司,而非亲手设立,与创新医疗没有深度的经营契合,管理层之间的肚皮官司也从未停止过。可以说,一场闹剧消耗了创新医疗的精气神,与其先考虑盈利,创新医疗更要考虑如何与三家医院更好地磨合。
更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2024年,齐齐哈尔市医疗保障局对建华医院进行调查,发现后者存在违反诊疗规范过度诊疗、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串换诊疗项目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责令退回损失的医保基金321.28万元;罚款321.28万元。
上述处罚令创新医疗2024年净利润减少643.55万元,令创新医疗本就疲软的业绩雪上加霜。
重新寻找新方向?
相较于曾经的纠纷与闹剧,如今的创新医疗已逐步平稳,平稳地经营,也平稳地亏损,对于在医疗赛道上一边打怪一边攒经验的创新医疗而言,自己的抗风险能力甚至还应对不了国家医保政策的调整。
据了解,2025年1月起,全国范围内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全覆盖”,创新医疗旗下医院的收入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
以康华医院为例,其所在的江苏省自2024年12月起将省内异地就医病例纳入就医地DRG 付费体系,实行“同医院同病组同支付标准”。这种改革导致医院收入从“多劳多得”转向“成本控制导向”,直接压缩了传统按项目付费模式下的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2024年创新医疗下属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增长4.59%、1.59%,但医疗业务收入仅增长2.12%,住院收入反而下降1.45%,反映出DRG/DIP付费对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滑166.58%至- 734.43万元,反映出成本控制难度加剧。
此外,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的《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相关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2024年人均医保支出出现明显下降。对于承担较多社会公益责任,且以医保为主要结算对象的综合医院而言,意味着次均收费的相应减少。康华医院因所在地DRGs病组付费值降低,直接引发医疗业务毛利率减少,成为2024年净利润亏损扩大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医疗就如当初的珍珠一样,不能令公司赚钱,创新医疗又把目光放在了当下火热的脑机接口和AI医疗大模型等前沿领域,试图降低对医保收入的依赖。
其中,博灵脑机成立于2021年2月,由创新医疗与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共同出资设立。创新医疗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出资,持有40%股权。
众所周知,由于技术复杂度、研发周期、合规要求等,布局脑机接口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据《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白皮书》,全球脑机接口企业平均年研发投入超1亿元,头部企业年投入可达10亿美元级别。
对于目前创新医疗的经营状态,现金流为负,货币资金也仅有1亿多元,还面临着持续亏损的状态,其布局脑机接口多少看上去有些吃力,未来结果无法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