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佳琦捧红的国货美妆品牌,“翻车”了。
6月25日,逐本品牌创始人刘倩菲在直播间热情洋溢地介绍自家“香养系列”单方精油产品,所用直播话术十分具有诱惑力:“墨红玫瑰精油能焕亮赋颜”、“坚持使用这款精油可以调节月经不规律、化痰止咳抗病毒”,等等。
这场看似平常的直播,却直接引发了一场品牌危机,让该品牌连夜下架数十款涉事产品。
回顾整个事件的经过,这场直播颇有“顶风作案”的意味。
在直播前两天,6月23日,广西一位消费者刚刚向国家药监局递交的举报材料,指出逐本三个问题——成分造假、备案违规、功效虚假。
而创始人的直播话术,疑似成为举报内容最直接的证据。
这次事件并非偶然。从在李佳琦直播间走红,到如今成为美妆赛道创始人IP“顶流”,逐本在追逐流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逐本的此次危机,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面临三项指控,创始人言论被抓住把柄
今年“618”期间,刚拿下淘宝天猫、抖音平台的卸妆类目第一的逐本,突然就“翻车”了。
6月23日,广西消费者阳先生向国家药监局及媒体反映,其在电商平台购买的逐本“墨红”系列、“不染茉莉白茶”系列等数十款产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成分造假,备案成分与实际不符。逐本高端“墨红”系列产品宣称添加云南“墨红玫瑰”精油,但备案成分显示为“玫瑰(Rosa rugosa)花油”,被质疑使用月季净油冒充玫瑰精油进行备案和生产。
二是非法添加未收录原料。“不染茉莉白茶”系列的多款产品疑似添加了未收录进《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的“兰科植物提取物”,并套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备案生产,产品安全性存疑。
▲逐本“不染茉莉白茶”系列产品的备案信息 图源:国家药监局
三是非妆字号产品违规宣称功效。“逐本香养生姜净油”、“逐本香养小花茉莉净油”、“逐本香养墨红玫瑰净油”三款产品执行标准为Q31/0120000377C005-2021《香薰》,属于普通香薰精油范畴。然而产品详情页却显示“焕亮赋颜”等护肤品功效,客服亦回应称“单方精油稀释后可护肤”。
如果说产品备案问题尚存争议空间,那么创始人刘倩菲6月25日在小红书进行品牌年中促销的直播言论,则坐实了其违规宣传功效的指控。
她在直播中讲解多款“逐本香养”系列单方精油产品时,宣传用语暗示产品具有“长小毛毛(育发)”功效,并宣称可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缓解呼吸道症状包括化痰止咳及增强抗病毒能力。
此举被网友质疑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即化妆品广告不得明示或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澎湃新闻的报道 图源:澎湃新闻
逐本官方的反应很快。
6月26日,逐本在各大电商平台的官方店铺均下架了“墨红”“不染茉莉白茶”等多款涉事产品,刘倩菲也删除多篇相关小红书笔记。
6月27日,逐本母公司杭州舒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强调“所有产品均不涉及质量安全问题”。针对核心争议,公司解释称,其产品使用“玫瑰(ROSE)”来宣传“墨红玫瑰净油”并无不当,因为国标文件中序号144“墨红花净油”与国标文件中“墨红花净油”为同一物品,用“玫瑰”宣传并无不当,同时宣布启动全面自查。
逐本母公司在声明中表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若存在原料信息披露不全、表述不规范等问题,都是我们工作中的严重失误,对于此次事件给所有信任我们的消费者带来的困扰我们深表歉意。”
▲逐本母公司杭州舒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声明
刘倩菲在接受行业媒体采访时,一边辩解,一边认错。
刘倩菲对化妆品新商业自媒体“聚美丽”解释称,在提交兰科植物(ORCHID)提取物的备案时,已经遵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的第五条原则,完成提交了补充资料,并顺利备案通过。
此外,刘倩菲接受中国化妆品公众号“青眼”的采访时表示,其对于精油产品的宣称的确存在疏忽之处,“我在分享产品时比较感性,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品牌创始人的角色,我的合规意识确实有待加强。对于自己的言行给公司带来的舆论影响,将进行反省和调整。”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投诉中心已收到国家药监局转来的信息,并转属地市场监管局核查,正在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处理。
逐本的翻车,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回顾逐本的崛起之路,或许能找到答案。
从李佳琦直播间“宠儿”,到创始人IP“顶流”
在这次风波之前,逐本的崛起之路被称为新消费品牌的教科书。
据公开资料,逐本创始人刘倩菲,1988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交换学习一年。
她曾在中金投行和Milestone Capital任职,参与了丽人丽妆(605136.SH)3000万美元B轮的领投项目。创办逐本之前,她还担任过美妆交流社区“抹茶美妆”的合伙人兼CFO,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2016年,刘倩菲创立逐本品牌,定位为东方养肤卸妆品牌,并成立了杭州舒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逐本在“美丽修行App”进行了100人规模的产品内测,干敏肌人群的好评率高达94%,收获了第一批消费者。不过,此后两年,逐本依旧不愠不火。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李佳琦在直播间说了一句“用逐本过敏就别用卸妆产品了”,让该品牌一夜爆红,创下1分钟卖出5万瓶的纪录。
据媒体报道,2019年逐本与李佳琦合作34场直播,同年4月开设天猫旗舰店。此后,逐本跟李佳琦的绑定越来越深,连续四年参加李佳琦主演的综艺节目《所有女生的offer》。
在大主播的流量加持下,逐本业绩一路狂飙。
2020年,逐本全网总成交额破2亿,相比2019年实现了450%的大幅上涨,其中80%以上的营业额都来自卸妆油这一单品;2021年,逐本总成交额破10亿,增长500%。
据媒体报道,自2022年开始,逐本业绩增长遇到瓶颈,一直在10亿元左右徘徊。
但它依然稳居卸妆类产品的榜首,2022年“双11”其销售额达到3.4亿,卸妆油销量近350万支。2025年“618大促”,逐本仍稳居淘宝天猫、抖音卸妆类目榜首。
刘倩菲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2023年逐本抖音业务每个月都在亏损,面临着白牌的低价竞争,投资人要求她“必须在2个月内扭亏为盈”。
逐本为寻求业绩突破,投入资金拓展产品线。在卸妆产品之外,推出了精华油、面霜、磨砂膏、面膜等新品,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它还改变了营销策略,开始尝试创始人IP打法,刘倩菲也从幕后走向台前。
刘倩菲将团队从230人裁至150人,解散了20万人的微信私域群,砍掉了芳疗中心,转而在小红书探索靠创始人IP和内容驱动的“轻量私域”模式。
“小红书恰好处在中间地带,它既有商业化底层动力,又非常重视内容生态,它的商业化和内容部门是分开的。”刘倩菲在接受“浪潮新消费”的采访时表示。
逐本的转型初显成效。
刘倩菲以“真诚女老板”形象活跃在直播间和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她在小红书上有三个账号“逐本创始人刘倩菲”“平凡逐梦人”“倩菲充电站”,分别用于推荐逐本产品、分享创业经历及读书养生等内容。其中,“逐本创始人刘倩菲”账号粉丝达11.5万,甚至超过品牌官方号(6.1万)。
▲逐本品牌与刘倩菲本人的小红书账号 图源:小红书
这种品牌人格化的营销方式,帮助逐本在前期快速建立了消费者信任。
2024年8月底,刘倩菲出镜的逐本首场小红书直播,GMV达149万,远超团队预期的30万至50万,店铺7日GMV突破164万。第二场直播三天做到500万GMV,带动100万店铺销量。刘倩菲在采访中表示,在小红书每场直播有望做到300万至500万GMV,按此趋势,2026年就可以达到1.2亿。
同时,刘倩菲亲自打造品牌专属节日“清欢节”。2025年“325清欢节”,逐本直播间全时段稳居小红书精细护理榜第1名。
刘倩菲凭借强大的带货能力、独特的个人形象、以及在小红书上的影响力,被称为美妆赛道创始人IP中的“顶流”。
不过,当创始人成为品牌代言人,一些本不该触及的边界,却变得模糊起来,导致品牌在创始人直播间栽了个大跟头。
敲响警钟,创始人IP是把“双刃剑”
这种将品牌声誉跟创始人牢牢绑定的模式,虽然能为品牌带来巨大流量,但其高风险性也在此次风波中暴露无遗。
一方面,创始人IP确实可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刘倩菲的个人魅力和她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确实为逐本的品牌形象增添了一些温度。
另一方面,当创始人成为品牌代言人之后,其言行举止也跟品牌形象深度绑定,一旦出现言行不当,便会危及品牌形象。所以,创始人应该比专业主播更加注重合规边界。
刘倩菲便是没有把握好这个边界,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我在分享产品时比较感性,常常忘记自己是品牌创始人角色,合规意识确实有待加强。”
在最近引发争议的直播中,刘倩菲在介绍多款产品时,提到了一些医疗功效。然而,按照《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广告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创始人在直播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合规意识,一旦越过合规边界,便会成为品牌的公关危机。因此,当创始人亲自上阵做直播时,需配备比专业主播更严格的合规审查。
经过此次危机,逐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其承诺的整改方案中提到,将规范创始人言行、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创始人IP的打法本质上还是靠流量驱动,这也导致了品牌很容易为了追求短期的销量,从而采用更具诱惑力的营销话术,甚至打“擦边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逐本面临指控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精油类产品,属于该品牌新拓展的产品线。之前为了突破业绩瓶颈,逐本将公司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卸妆油、卸妆膏等公域品,放到全网销售;另一类是除卸妆之外的新产品,统称私域品,以最低价放到小红书旗舰店和刘倩菲个人直播间销售。
此次翻车也暴露出一个问题,逐本在开发新产品时,并没有将严格的审核机制贯穿于研发、备案、生产、营销等每一个环节,而是过于注重营销了。
当营销的泡沫被戳破,消费者发现此前品牌宣传的成分和功效完全经不起推敲时,便引发了流量反噬。
逐本的此次危机给其他国货美妆品牌,特别是同样做创始人IP的品牌,敲响了警钟:当品牌将资源过度倾斜于营销声量和打造创始人光环,而忽视产品本身与合规底线时,翻车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