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月 摄影)
本报记者石飞月 北京报道
2025年过半,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上演资本狂欢与现实考验的激烈碰撞,7月7日-9日,便有星动纪元、云深处、智鼎机器人、星海图和开普勒五家厂商完成新一轮融资。据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达77起,超过去年全年总和(67起)。
然而,光鲜的融资数据背后,赛事所暴露出的技术短板和市场的现实选择,意味着这一产业的商业化落地仍步履维艰: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仅6支队伍完赛,多数需人工搀扶;二手平台涌现大量宇树机器人的转卖订单,用户反馈“新鲜劲过了”。
“2025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明显的‘高热度与冷现实’共存的态势,概念火爆,但技术虚火,具身智能尚未突破物理瓶颈。”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总结道,尽管大模型赋予机器人更强的任务理解能力,但物理交互仍是致命短板,目前营销噱头居多。
资本热度未减
接连三天,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在一级市场传出好消息。
7月7日,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鼎晖VGC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厚雪资本、华映资本、襄禾资本、丰立智能等知名财务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老股东清流资本等机构继续追加投资。
7月8日,云深处宣布完成近5亿元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达晨财智、国新基金等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前海母基金、央视融媒体基金、富浙基金、华映资本、物产中大投资等机构跟投,钧山资本、方广资本及爱施德智城基金等老股东继续加持。
7月9日,星海图宣布接连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两轮合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其中A4轮融资由今日资本、美团龙珠联合领投,A5轮由美团龙珠、美团战投联合领投。截至目前,该公司Pre-A轮及A轮总融资规模近15亿元,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智鼎机器人和开普勒也在近日获得了新融资。
从春晚宇树科技带起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以来,资本对这一领域的热情只增不减。据IT桔子数据,截至7月10日,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83起投资事件,其中,上半年发生77起,而去年全年为67起,2025年截至目前具身智能领域共发生124起投资事件,去年的数据为89起。
可以看出,今年资本对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力度远超去年。“融资创新高还源于利好消息的刺激:一是具身智能突破缩短商业化预期至3-5年;二是巨头生态卡位,如微软领投Figure AI整合产业链;三是全球政策红利,中美欧补贴超百亿美元。”张孝荣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政策支持的确为这一产业获得持续的资本投入提供了有力背书。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响应,发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如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深圳市则规划形成超1200家相关企业的产业生态。
张孝荣预计,下半年融资将呈现结构性分化,头部企业持续吸金,但A轮后公司估值面临下调,另外,资本更倾向流向国产核心部件(力矩传感器、灵巧手模块),纯整机项目融资难度将持续攀升。
赛事经济先起
尽管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都有所突破,但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有较长路要走。为维持行业可持续发展并吸引持续资金投入,产业需要有效保持市场关注度,赛事经济便成为今年最突出的热度维持手段。
谈到机器人赛事,今年最火爆的当属4月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这场比赛有20支队伍参赛,获得了全民关注;5月,《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举办。
这两场赛事在吸引了观众目光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人形机器人技术上的缺陷。如在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中,只有6支队伍的4款人形机器人完赛,有些参赛机器人的动作并不能称之为“跑”,而是“走”,甚至是艰难地向前挪步,即便是完赛的机器人,大部分都是靠人为辅助(遥控和搀扶)才能完成比赛,中间还需要多次更换电池甚至本体。
英诺天使管理合伙人周全就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从不成熟慢慢迭代到成熟,蒸汽机车刚出现的时候还跑不过马车,但后来也得到大规模应用了,包括汽车也是。“这次的半马是一个暴露缺点的机会,厂商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去不断优化,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敢于去跑、能够跑下来整个半马的都是非常棒的产品,都是有潜力的公司。这个行业起跑才刚刚开始,需要耐心。”
不过,这些缺陷并未阻挡业界对机器人赛事的热情。8月15日-17日,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办;此前众擎机器人宣布,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事—“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将于2025年12月在深圳启动首赛季,后续以每季度一赛季的频率持续举办。
“这些比赛不仅有助于引发机器人产业聚集效应,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比如赛事运营、场地租赁、设备供应、安保服务等,还能增加就业岗位,如赛事组织、技术维护、裁判、研发工程师、生产技工、销售服务等。”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
当然,赛事经济也会对机器人的销量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过后,获得第二名的松延动力迅速走红,其“小顽童”同款机器人订单量激增。“比赛之后的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订单,到今天为止我们总的订单规模已经突破2000台,并且总的合同额已经超过一个亿。”上个月,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透露了这些数据,而在今年年初,该公司还基本是零订单,连销售团队都没有。
落地难题待解
然而,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赛事经济和舞台表演的热度是不够的。以宇树科技为例,该公司在春晚走红后,旗下机器人销量骤增,还催生了租赁的生意,但半年过去了,很多购买者开始抛售自己当初购买的宇树人形机器人,理由很简单:“新鲜劲过了”、“不会用”……
固然,在过去半年各大机器人厂商孜孜不倦的宣传下,人形机器人被开发出了娱乐功能,如展会开幕表演、婚礼表演等,但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功能恐怕很难支持昂贵的人形机器人走太远。
当然,娱乐功能并不是厂商们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初衷,如果人形机器人无法在商业化场景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并获得投资回报,资本随时都可能撤退。所以今年以来,有些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厂实干。
星动纪元方面透露,该公司目前已完成科研-工业-服务的业务布局:工业领域,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星动STAR1,已在工厂进行搬运、分拣、扫码等任务实训;服务领域,轮式服务人形机器人星动Q5正在实训,为客户提供接待、导览、讲解、才艺表演、拎包取物等个性化服务。
而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企业实训,成为全球进入最多工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
云深处虽然也布局了人形机器人业务,但商业化应用主要还是聚焦在机器狗业务上。云深处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聚焦B端行业,除了已经深入的电力和消防,也在探索其他行业的市场应用,比如文旅等。“机器狗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迭代,除了四足机器狗绝影,我们现在也出了轮足机器人山猫,专门针对行业,满足客户的需求。人形机器人也在不断技术开发中,未来会跟大家见面。”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就此表示,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行走和表演是比较到位的,但是让它们去参与工作,尤其是工业等低容错率场景的工作,现阶段还是比较难。“就像这波自动驾驶做了十几年还是很难普及一样。其实自动驾驶是个超简单的机器人,向左向右,加速减速,难普及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场景容错率低。工业场景同样如此,碰到一个组装失误,那整个生产线可能都会垮掉,半小时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业场景对效率的要求也很高,如果是家庭场景,叠衣服、做家务都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对容错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对时间效率的要求也比较宽松。”
今年下半年,张孝荣预计人形机器人产业有可能会聚焦量产能力与成本控制,而应用场景会进一步收敛,物流搬运(占落地60%)与高危巡检(电网/化工)成主力,家庭场景延期至2027年后,产业侧重点会转向核心部件国产化(比如轴承、碳纤维)、操作系统标准化及伦理安全立法。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