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
光明网讯7月3日,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召开。论坛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围绕6G未来发展方向机遇与挑战、前沿技术及6G研发成果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带来《以AI为引擎探6G创新路》报告。
邬贺铨介绍了移动通信每一代都有鲜明特征:1G 侧重移动性,2G 追求速度,3G 实现从电路交换到分组 IP 的转变,4G 开启移动化进程,5G 走云化路径,而 6G 将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从终端发展来看,1G 到 2G 是手机终端和数据终端,5G 形成云、边、端系统,6G 则更期待通感算的深度融合。
邬贺铨表示,人工智能与 6G 不谋而合,AI 赋能 6G 成为智能化网络,为其创新打开思路。6G 网络既要服务于人工智能,又要支持传统通信业务和新型业务,还将新增 “AI 作为一种服务” 这一特色。AI 不仅服务于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络,催生 AI 终端,还在网络运行管理的网购、运维、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赋能 6G 服务垂直行业,拓展车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领域。
“6G 时代强调智能体,它由特定场景的大模型训练而成,具备短期基因和长期记忆,能根据目标分解任务并执行,相比大模型更像 ‘代理’。智能体之间的交互至关重要,多个智能体协作能更好地发挥智能作用。”邬贺铨认为,6G 除支持传统及新型业务外,需重视 “AI 即服务”,包括智能网络服务、通感算一体服务、分层式服务和行业定制服务,通过互操作协议如 MCP 等支持智能体协同,还需云服务能力支撑。
核心网方面,AI 时代数据基础设施更丰富,6G 网络需应对大上行需求,解决企业 AI 平台建设的两难问题,通过算力枢纽连接等方式优化。邬贺铨说,无线局域网的 AI 应用需改造终端、空中接口和基站,采用异构芯片,增加 AI 处理层,借助边缘计算等提升网络性能,但面临数据不足、环境复杂、模型泛化性及边缘与终端交互等挑战。
“在无线技术优化上,6G 可利用 AI 在非理想状态下挖掘潜力,如空时二维编码、新型多址方式、分布式天线等。智能超表面虽有优势,但也存在移动终端适配、电磁干扰等问题。此外,6G 还探索无蜂窝模式,结合雷达感知能力实现通感融合”,邬贺铨这样认为。核心网引入 AI 可优化配置,但面临数据和算力成本、实时性及安全等挑战。终端 AI 化是必然趋势,将带来应用生态重构,形态多样化,实现多终端协作、接入融合,交互方式更丰富,内容从预制走向定制,连接模式更多样。(记者 焦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