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罗小棋(刘锋系中财绿金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企业“出海”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正逐渐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立足的关键。从欧盟的碳关税到中国2024年11月印发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可持续信息披露已不再仅仅是道德约束,而或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出海企业如何将合规负担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可持续信息披露:从合规负担到竞争优势
(一)合规刚需与生存危机
在全球范围内,ESG监管正在迅速收紧。欧盟的CSRD(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中国的《基本准则》对企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基本准则》首次明确“治理”作为核心披露要素,要求企业建立覆盖战略制定、风险管理、目标落实的治理架构,并延伸至价值链管控。这意味着ESG职责需穿透至业务末梢。
以欧盟碳关税为例,中国光伏企业因碳足迹数据缺失而损失了高额订单,凸显ESG数据缺失对企业的直接业务冲击。据欧盟委员会统计,2025年CSRD生效后,未达标企业的平均合规成本将增加15%至30%,而主动披露的企业则可获得5%至8%的采购溢价。这表明,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是合规的需要,更是企业获取市场优势的关键。
(二)竞争力重构的三大维度
1.成本转化:ESG战略能够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本结构。例如,海尔的“6-Green战略”通过使用再生塑料,成功降低了22%的成本。这表明,通过可持续发展措施,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合规要求,还能在成本控制上取得显著优势。
2.市场溢价:绿色标签正成为企业产品的重要竞争力。全生命周期减排38%的光伏企业能够获得客户8%的溢价,充分体现了绿色标签在市场中的价值。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措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
3.资本杠杆:ESG评级A级企业能够获得国际开发银行的贴息贷款,良好的ESG表现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低的融资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
二、对标国际标准:破解“双重实质性”融合难题
《基本准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双重实质性”的融合框架:既采纳ISSB准则对“财务实质性”(气候变化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的要求,兼顾欧盟CSRD强制项,如碳足迹核算、供应链劳工权益、生物多样性保护,又保留中国特色议题如乡村振兴、创新驱动、普惠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指标等。出海企业需根据这些要求构建交叉映射体系。
(一)治理架构实体化
企业需要将ESG职责融入到日常运营中,从形式合规走向战略中枢。如威能集团的CEO直接管理可持续发展部,并将减排目标分解到工厂的能耗指标中,实现了2030年减排50%的精准管控。中国出海企业也应借鉴这种模式,设立ESG数据中台,覆盖核心供应链数据链,确保ESG职责能够穿透到业务末梢。
(二)数据基座建设
数据是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基础。《基本准则》应用指南要求企业建立覆盖三阶供应商的数据溯源系统,尤其强调气候相关数据的“当期与预期财务影响”量化分析。新能源企业面临的钴溯源盲区问题,凸显了数据治理的重要性。长虹格润依托成都市碳减排方法学,开发了7万吨碳资产并实现了链上确权,为数据治理提供了“三层穿透”模型。这一实践表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基座,打破供应链的“黑箱”,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标准互认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标准的互认至关重要。当前非欧洲企业报告需经欧洲审计师认证,成本增加30%。破局需双向发力,通过司法协作,推动欧盟认可中国认证机构资质,如财政部与ISSB签署的准则趋同备忘录;在东盟共建绿色园区,区域试点中欧互认工厂认证(海尔卡奥斯平台在印尼工厂推广“智能电表+碳排放因子库”模型,通过欧盟ESRS认证)。隆基绿能通过同步披露温室气体强度下降7.94%和西部光伏扶贫进度,兼顾了欧盟碳足迹核算与中国乡村振兴的要求。这些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国际标准互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努力,推动更多标准的互认和融合。
三、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创新:如何通过践行ESG实现从成本到价值的转化
(一)将绿色成本重构为市场溢价
1.碳标签对冲:通过产品碳足迹标签对冲欧盟碳关税,将环境成本转化为定价权。例如,某光伏企业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较行业低38%,不仅满足了合规要求,获欧洲客户溢价8%采购,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循环经济降本: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降低了原材料进口30%,再生金属成本较新开采下降25%。
(二)激活ESG金融工具的应用
《基本准则》要求披露“可持续风险对融资成本的影响”,推动资本向绿色资产倾斜。
1.碳资产证券化:碳资产证券化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盈利渠道,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例如,长虹格润通过成都CDCER交易,将7万吨碳减排量证券化,实现了年化收益率12.3%,超越了主业毛利率。
2.可持续绿色融资通道:ESG评级挂钩融资成本,使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如香港长虹凭借绿色工厂认证获得了1亿港元的低成本循环贷款。
(三)将ESG因子重塑进绩效考核体系中
1.业务流程嵌入:将供应商碳数据、劳工权益指标纳入采购KPI,确保ESG指标能够嵌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例如,海尔将绿色设计嵌入产品生命周期,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流程绿色管理。
2.财务对接机制:按照《基本准则》要求披露“可持续风险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建立ESG成本-收益核算模型,将ESG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成本-收益核算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结论:重构商业文明的底层逻辑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SG竞争力已成为出海企业的分水岭。中国企业在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时,必须将可持续信息披露从合规负担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治理架构的实体化、数据基座的建设、标准互认的推进,以及绿色成本重构、ESG金融工具激活和绩效考核体系的重塑,企业可以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实现从“标准追随者”到“体系构建者”的跃迁。未来十年,ESG竞争力将成为企业在全球市场立足的关键。中国企业应主动升维,以可持续发展为支点,撬动全球商业价值观的重塑,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力量。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全球社会和环境负责的表现。通过持续优化ESG战略,中国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多的机会和尊重,为全球商业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