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赴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承泰科技”)备受市场关注。
承泰科技逾九成收入源于第一大客户客户,虽然深度绑定大客户推动了业务扩张并带来规模效应,但逐年攀升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存货规模,也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加之可赎回负债的偿付与持续的研发投入,承泰科技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常年为负。公司计划上市募集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部分银行贷款,并补充营运资金。
近三年亏损
公开信息显示,承泰科技是一家毫米波雷达供应商。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按出货量计算,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同时也是中国第三大车载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9.3%和4.5%。
毫米波雷达指在毫米波段内运行的雷达。一般而言,毫米波指频域于30-300兆赫内(波长1至10毫米)的电磁波。毫米波的波长介于厘米波与光波之间,故毫米波雷达具有微波导航和光电导航的优点。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和光线条件下具有明显优势。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在智能驾驶发展的推动下,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78亿元增至2024年的291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3.1%。预计未来五年(2024-2029年),该市场将以16.7%的CAGR持续扩张,到2029年有望达到630亿元。
在中国市场,毫米波雷达领域规模从2020年的5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亿元,对应CAGR为16.1%。展望未来,预计其增速将进一步提升至22.9%的CAGR,市场规模到2029年将增至275亿元。
近年来,承泰科技的收入增速显著高于行业水平。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5765.1万元、1.57亿元和3.48亿元,三年间CAGR高达145.7%。
从产品结构看,2024年收入中,前向毫米波雷达贡献了63.9%,角雷达占35.3%。目前,承泰科技已实现第五代4D雷达及第五代半高解析度4D雷达型号的大规模量产。
说明书
公司正在开发新一代中央计算雷达产品(型号为CTLRR-610和CTLRR-620)的架构,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这些下一代雷达旨在满足自动驾驶系统的需求。
此外,公司透露也正在进行CTLRR-700的早期研究,探索将AI模型融入雷达技术,以支持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承泰科技2022年至2024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8.7%、31%和34%,当期净利润分别为-7917.4万元、-9659.8万元和-2176.8万元。
赎回压力得解
根据承泰科技的披露,其过往业绩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拖累。
其一,赎回压力。
公开信息显示,承泰科技对其过往多轮融资的投资者负有赎回责任。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其赎回负债的账面价值变动分别为790.3万元、2323.7万元和3572.1万元。其中,2024年数据的显著增长,主要源于附带赎回权的C轮融资。
与此同时,承泰科技同期的赎回负债总额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分别为3.09亿元、3.32亿元和5.04亿元。公司解释称,“赎回负债在报告期内持续增加,主要归因于赎回负债的摊销,以及我们于2022年11月和2024年5月进行的两轮附带赎回权的股份发行。”
公司进一步指出:“截至2025年4月(即报告期末),根据与相关投资者签订的补充协议,授予投资者的特别权利已终止。因此,相关赎回负债已由负债重分类为权益。” 此举标志着其赎回压力得以解除。
据界面新闻梳理,承泰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两位有华为背景的创始人陈承文和周珂共同创立。创业9年间,公司共完成8轮融资,融资总额超3.5亿元。经过多轮融资,承泰科技估值在2024年5月达到13.2亿元。
招股说明书
其二,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承泰科技在深圳、苏州、武汉设有三座研发中心,研发团队规模超过80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4608.6万元、6436万元及6188.5万元。
严重依赖客户A
记者注意到,承泰科技对前五大客户,尤其是第一大客户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分别占当期营收总额的92.1%、96.4%和98.3%。其中,第一大客户A公司的收入贡献尤为突出,同期分别为4720.23万元、1.43亿元和3.2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高达81.9%、91.3%和93.6%。
A公司是一家位于深圳的跨境OEM厂商,在深交所及联交所上市。双方结算主要采用名为“A链”的电子结算方式。
承泰科技自2022年起开始向A公司供应多代雷达产品。至2024年,其批量生产的5.5代高解析度产品也已应用于A公司的智驾平台。正是得益于与A公司的深度合作,承泰科技的业务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规模效应显著。
在产能方面,以苏州生产基地为例,其设计产能已从2022年的1.18亿件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14.81亿件。目前,承泰科技合计设计产能为19.55亿件,实际产出量为19.54亿件。其中,苏州生产基地的产能利用率达118.77%,而深圳合约制造商的利用率则为41.13%。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