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11日电 (谢婧雯)一条长6.6米,船身材质为铝合金的智能无人艇在水面上急速前进,最高时速可达70公里……这款无人艇名为“遥”,是专为深远海域设计的多功能海洋调查款无人船。
近日,中新经纬走进北京海舶无人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海舶无人船),一探海洋上的新宠——无人船究竟有多少“黑科技”?
科考成本更低、作业范围更广
无人船是一种借助卫星定位和多传感感知环境,可按照预设任务在水域航行的全自动水面机器人。无人船能挂载应急救援艇以及多波束设备,完成水下地形地貌扫测和水质检测等任务。
海舶无人船创始人梁栋介绍,该公司的海洋无人船产品主要有蓝鲸系列和遥系列。蓝鲸系列为2.5米全碳测绘级无人船,续航12小时,可用于近海水域和港口码头的水下地形测绘;遥系列是6.6米柴油机单喷泵半潜式无人艇,极速可达40节(相当于每小时70公里),续航230海里,可用于水上安防,包括边防和海域的无人化日常巡检。
目前,两款产品在图像传输和数据传输下最远可以行驶至离控制地30公里的水域。
梁栋表示,交付的蓝鲸系列产品现在重点应用于数字港口的近海测绘、水上水下一体化建模。该系列产品自2022年研发,目前已更新至二代。
在展示区,中新经纬看到,二代高度接近一代的两倍,且原来的封闭式舱门改为了镂空式支架。梁栋解释,这个设计意在方便整船挂载其他设备。
蓝鲸二代(左)一代(右) 中新经纬谢婧雯摄
遥无人艇则更像一个大型的智能载体,在该船体上使用者可根据需求挂载多种仪器设备。“挂水上安防类的设备,如红蓝警报灯、夜视仪、光电吊舱、监控球机等,它就变成了一个水域安防巡逻艇;挂水质监测仪器,它可以监测水质信息、水文数据;挂声呐类设备,它能测水下地形地貌。”梁栋称,遥无人艇可适配十余种不同功能的挂件。
以科考为例,梁栋表示,无人船的核心是把复杂的任务拆分,在进行一些基础的探测工作时,若用无人船替代传统科考船,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他提到,传统科考船需要大量人员、花费昂贵的船只租赁和燃料费用,以及消耗很长的专业仪器调试和装卸时间,成本可能达到千万元级别。而无人船由于操作简便,获取数据迅速,前期准备和后期回收成本低,总成本仅在几十万元级别。
更重要的是,很多科考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危险性,例如在极端恶劣天气获取数据,科考人员往往面临很大的风险,在这种情景下使用无人船将是更好的选择。
目前,海舶无人船已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个中国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联合完成水下地形地貌勘测任务。
梁栋补充说,无人船在海洋勘测领域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在浅水域作业范围更广。通常搭载人的大型船吃水深度高,在浅水域的勘测只能覆盖70%左右的区域。但无人船因其吃水极浅、防脱困能力强的特性能深入岛礁周边等复杂环境,采集更多数据,浅水域可以实现勘测范围覆盖95%区域。
出售至8个国家
2019年成立的海舶无人船专注智能无人船全产业链的研发与制造,是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自创始以来,海舶无人船团队由3位技术出身的博士主导,专注于无人船的核心技术研发,包括无人控制、通讯切换和硬件开发等,如今团队人员已拓展至50余人。
无人船技术要求较高,从船体设计、数据仿真、动力匹配再进入图纸设计和生态端生产,整个环节耗时较长,通常为两年。
梁栋介绍,一款产品在交付前至少要经过100小时测试,而像蓝鲸级别的产品测试时长在300到500小时。
2021年,团队从研发河湖级产品开始,于2022年逐步转向海工级产品蓝鲸一代开发,2023年交付蓝鲸一代产品。2024年中,海工级产品蓝鲸二代进入交付期,研发周期约为18个月。遥无人艇则预计在2025年年底交付。
梁栋告诉中新经纬,公司两款海洋系列的产品主要面向海外销售,国外客户可通过阿里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等渠道直接下单购买无人船产品。同时,海舶无人船也服务于中国国内的专业仪器厂商和科研院所。如今,公司交付8个国家的海洋无人船已有几十条。
梁栋介绍,出售至海外的无人船主要应用于石油勘探、海上测绘、警署巡防等领域。
无人船应用蓝图 中新经纬谢婧雯摄
发展海洋经济的载体
“无人船艇行业仍属于蓝海状态。”在梁栋看来,中国该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据他了解,中国专注于海洋无人船的公司数量目前仅有十来家。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年出版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无人船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无人船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约20%,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超过10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717.69亿元。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会议还提到,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梁栋认为,海舶无人船通过智能化和无人化能降低危险任务的风险,提高作业效率,同时助推海洋治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
梁栋向中新经纬展示了公司一款名为“卫士”的水上救生机器人。据其介绍,这款产品主要应用于海上和水域救援溺水者,已被蓝天救援队、海滨浴场、游轮公司等使用。该机器人具备5米每秒的高速运行能力,能迅速接近落水者并提供救援,浮力可承载两人,可替代部分救生员的工作。目前,“卫士”已交付数百台,价格为2.5万元一台。
“卫士”水上救生机器人 中新经纬谢婧雯摄
“水下暗管或者是出海管的排查能防止水源污染海洋,我们做这种项目非常多。”梁栋还举例,无人船能通过算法计算出港口码头的清淤工程量,为客户提供数据支持和深层次方案,同时在工程实施前后进行扫描对比,确保工程量达标。
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梁栋透露,公司当前正在制作一款介于蓝鲸系列和遥系列之间的5米左右的海工级产品,适用于完成中近海的测绘工作。
未来,海舶无人船还打算推出一款长续航低功耗,以绿色动力为主的产品,应用于深远海勘测。目前,该产品的研发工作已持续一年,预计2025年底生产出样机,2026年下半年进入交付阶段。“我们期待这条船放出去能在外‘漂泊’6到8个月再回来。”
梁栋表示,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低轨卫星网络的建设,深远海产品将可能实现通过卫星通信进行数据传输,而远海通讯难题的解决将为其产品超半年漂泊计划的实施提供条件。
梁栋提到,公司已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浙江老渔翁集团旗下上海繁盛投资领投。融资资金将用于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设人才团队,加快市场推广及产品化进程。对于上市计划,梁栋表示有在考虑,将视情况准备。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谢婧雯:xiejingwe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罗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