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21专访|湿电子化学品的“昆山答卷”:联仕新材的突围与共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07-11 16:14:2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在昆山千灯镇,一家专注于高纯度湿电子化学品的新材料企业,正凭借对关键工艺环节的深耕,稳步扎根于半导体产业链之中。

湿电子化学品有“工业味精”之称,广泛应用于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过程中的清洗、刻蚀等核心工艺。对制程稳定性与成品良率而言,这类高纯材料不可或缺,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芯片制造的成败。

联仕新材料(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仕新材”),正是这一基础领域中本土企业突围的代表。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四年入选江苏省潜在独角兽、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名单,产品已进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台积电、德州仪器等集成电路大厂,业务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北京等半导体产业重点区域。

公司副董事长孙建东长期负责公司战略发展、资本运作与业务拓展,主导了联仕多轮融资和对芯仕达的控股收购,见证了这家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不断突破、加速成长的过程。

在他的讲述中,联仕新材的发展不仅是一段持续攻坚关键材料的历程,也是一段关于品牌托付、本地扎根,以及与区域产业协同机制共振的企业实践。

从合作到控股:“老”联仕的“新”起点

从合资运营到本地控股,联仕新材的新征程始于一次基于信任的交接。

2019年,联仕昆山原管理团队决定将联仕在大陆的品牌与客户,正式托付给合作多年的老朋友王金奎。彼时,王金奎家族在昆山深耕多年,其控股的昆山佳立化学早在2000年便已成立。

此举不仅意味着一段企业关系的转变,也标志着联仕大陆业务进入本地化运营的新阶段。

“我们2017年就已经是股东了,持有35%的股份,也参与了一些经营事务。”孙建东回忆说,团队在客户服务、本地资源整合和在地化管理方面逐步建立起基础,也正是这一过程,加之对昆山营商环境的信任,为最终的控股收购提供了条件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笃定。

“新”的联仕,是管理权更替后的持续发力,也是在“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主动进阶。自2019年以来,联仕新材先后获得毅达资本、达晨创投等机构投资,营业收入从7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超过5亿元。

在与毅达的合作中,创新资本助力公司加快产能建设、优化工艺制程、推进研发创新,持续推进8至12英寸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的自主化进程。

正如毅达团队当时的判断,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自主创新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半导体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联仕新材所处的材料环节,正是连接“基础”与“高端”的关键一环,而这种关键性,也正在被越来越多资本与产业力量共同推动。

在全国落子,补齐关键一环

近年联仕新材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荆州厂的建设堪称其中一道关口。

该项目启动恰逢疫情期间,设备运输受限、物流停滞,一度成为项目推进的卡点。最终,在昆山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跨区域调配得以解决,滞留在临港的关键设备及时送达,确保了荆州厂的如期建设与试生产。

联仕荆州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达产后能实现年产49.2万吨高纯度的电子化学品。项目建成后,联仕可在江苏、江西、湖北三地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半导体客户区的产能网络。

在扩产能的同时,联仕也在不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从最初以纯化技术为主起步,到如今在金电镀液、锡银电镀液、高端硫酸铜、去胶液、刻蚀液等“卡脖子”材料上的持续突破,公司产品线已拓展至功能性混配类与溶剂类化学品,形成覆盖晶圆制造与封装多个环节的供应体系。

在产品研发和产能体系持续深化之外,公司管理团队还主导推进了关键布局:2022年收购一家台湾企业的业务并成立“芯仕达”,专注于封装类化学品材料的研发生产。公司通过此次收购补齐产品线、提升整体配套能力,预计今年将带来3000万至5000万元销售额。

“联仕新材作为湿电子化学品领域的本土龙头,有责任保障高端材料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孙建东说,随着荆州项目的推进、二期16.2万吨产能的获批,以及包括芯仕达在内的补充,公司正从原有的纯化技术平台延伸出更具系统性的材料配套能力。

从联仕,看见昆山半导体产业的创新机制

如果说多地布局、技术突破是联仕自身的内在驱动力,那么扎根昆山这片土壤,也为公司的快速成长提供了难以复制的外部条件。在与地方政府、产业链伙伴的互动中,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创新机制正逐步浮现。

倾听联仕的成长故事,我们切身感受到,昆山并不是一个单纯提供成本优势和政策空间的地方,它在推动企业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同样展现出独特能力。

“像‘新年第一会’,我们每年都特别关注。”孙建东透露了一个细节,每年昆山的“新年第一会”期间,市委市政府都会围绕重点产业板块,把上下游企业聚在一起,听企业讲需求、讲问题,不少合作正是在这样的场合碰撞出的。

除了这样的交流机制,昆山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路径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早在2019年启动的“祖冲之计划”,成为了联仕新材申报重大项目时的重要抓手。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申请资金支持的“加分项”,也促成了公司与本地客户之间的联合研发,打通了项目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关键一公里。

对于科创企业而言,这套机制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补贴,而是让企业真正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正如孙建东所说,“本地企业之间联合做一些关键材料的应用验证,效率是非常高的。”

创新资本也在其中发挥着连接与助推作用。采访中,孙建东多次提到毅达资本的支持——不仅资金到位,还在客户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持续协助。如今,王金奎家族也成为毅达昆山基金的LP,希望通过反哺机制,参与支持更多昆山本地企业成长。

如是,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形成了一个有温度、有黏性的循环。“我们不是孤军作战,昆山的很多企业家之间也会经常沟通,在政府牵线下,很多事情是能往前推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