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傅斯特
7月的深圳湾厦地铁站,出现了几位特别的“乘客”。
外形萌萌的它们在地铁早高峰开始前,钻进空闲的车厢,从一个站台换乘到另一个站台,全程无人操控。
它们背着满箱的饮料、零食,最后稳稳走进地铁站内的7-Eleven便利店,为店铺补充了所需商品。
当店员接过货物,这趟由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完成的全球首个零售配送任务,落下句点——这是万科和深圳地铁最新合作的“机器人自主为地铁商家配送货”试点,也是深圳这座城市把前沿科技揉进生活日常的又一个鲜活注脚。
长期以来,地铁站内的便利店和小商铺,都在苦恼于“最后一公里”的补给链:零售需求几乎贯穿全天,但一瓶水、一份饭团的补给,要经历地面找车位、人工上下搬运的层层倒腾。
在日均客流量近千万人次的深圳地铁,人潮涌动,商品补货更是另一个难度级别。补得快,成本高;补得慢,货架空。
而这一次,地铁商家们等来了新解法。
万科旗下的万纬物流与深圳地铁联手,将货物提前存入地铁车辆段的闲置空间,再由万纬集成研发的配送机器人,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提前规划最优的配送时段和路线,自主搭乘地铁送货入店。
少了人力搬运的反复,多了轨道空间的高效调度,这场轻量化配送,带来的是多方受益的增效公式。
对地铁商家来说,效果显而易见,解决了过往配送货的痛点,大大提高了配送货的效率,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对深圳地铁来说,低峰期的闲置运力和车站仓储空间被有效盘活,轨道交通不再只是单一的客运角色,而是变身城市物流网的一环。在深夜与晨光交叠的时刻,这条庞大的地下脉络,成为机器人智慧配送的试验跑道。
对每天通勤的上班族而言,他们也许不会察觉到货架后多了一位特别的“送货员”,但从选择更丰富、补货更快速的消费体验中,更多人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活便利度。
对城市,这次的微创新,能减少地面物流运输带来的交通压力。
而对万科而言,也成功将物流业务从“地上”延伸到“地下”,通过把地铁网络、机器人配送、AI调度系统三者联通,成功延伸出一条地下的智能、灵活、低干扰的配送链。
向未来看,这项技术一旦试点成熟,将有望应用到地铁更多商户,也有可能应用到更多的城市。这场落地试验,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也为城市探索“轨道智慧配送”留下了可复制、可迭代的样本。
一台会搭地铁送货的机器人,听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但在很多地方,同样的方案也许需要躺在PPT里被反复打磨,最终止步于演示。
为什么许多有趣、甚至不可思议的创新,总能一次次出现在深圳?
背后,离不开这座城市对“技术要应用,创新要落地”的共同默契。
在这里,你会看到人形机器人在比亚迪、富士康分拣、搬运;协作机器人在医疗实验室处理样本,街头跑着环卫机器人、写字楼站着机器人咖啡师;机器人甚至“穿”上警用背心,跟深圳公安肩并肩巡逻……
各种赛博朋克式的景象,深圳总能让它们成为城市的寻常一幕。
创新技术能快速落地,首先得益于1987年,深圳率先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营科技企业的规定,催生了华为、中兴等第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此后,一代代企业在这片土壤里扎根生长。
直到今天,企业依旧占据深圳科技创新链条的核心: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人才、资金、专利都集中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从华为、腾讯这样的“乔木型”巨头,到大疆、优必选等高成长性“灌木”,再加上数以千计的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如“藤蔓”般互相交织,形成了极具韧性的科创产业群落。
深圳南山的“机器人谷”便是代表。在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隔壁园区就是配套商,从核心零部件(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到机械臂、灵巧手,硬件公司能在一天内拿到加工件。
这种空间集聚效应,加速了技术突破,企业能够在高效的产业协同下,快速迭代产品。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生产全国接近一半的工业机器人,背后正是这套极短链条带来的高效联动。此次万科与深铁合作的机器人,能够快速从研发走向落地,也得益于这条高效的产业链。
深圳“机器人谷”(图源:深视新闻)
而“热带雨林”能够繁荣生长,离不开城市自身的土壤和文化。
一方面,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性格底色——敢闯、敢试,使得深圳的政策环境始终保持了对新技术的高接受度。
从无人机、无人车、低空经济到人形机器人应用试验区,深圳几乎每年都在发布新的场景承载计划,鼓励企业把技术从车间、实验室带到真实场景。
今年刚发布的《深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就提到:
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应急作业、交通巡检、医疗康养、安保巡逻、文旅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当其他城市还在观望、等技术成熟,深圳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交通站点、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已经开始批量采购机器人来提升效率。
为了让“科创雨林”更茂盛,深圳还花了不小力气,吸引一所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这里拔节生长:南科大、深圳理工、哈工大(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当高校和实验室能够与企业紧密联动,科研成果才有机会更快落到生产线上。
正是这样的创新土壤和开放生态,托起了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让市民在城市的更多场景里能够看到、摸到和用到机器人。
另一方面,是深圳这座城市年轻的文化,让城市对新事物更包容,甚至更欢迎。
这是一座人口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年轻城市。
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好奇远大于排斥。
他们乐于尝新,也更包容,更开放,愿意给予新事物更多正向反馈,从而推动科创企业持续改良和迭代产品——企业敢闯敢试,市民乐于尝新,良性循环。
深圳市民与机器人同行(图源:深圳政府在线)
机器人地铁配送也许算不上行业颠覆式的壮举,但所有的参天大树,往往都是由看不见的根须耐心滋养而来。
正是因为这样步步扎实的“小创新”每天都在深圳发生,让更多普通人,离智慧、高效的城市生活,又近一步。
城市托举企业前行,企业也在滋养城市向新。
深圳的创新土壤和开放生态,为深铁和万科此次的务实创新提供了基础。
但同时,也正是各行各业无数的小创新、小突破,持续夯实了深圳作为科创先锋城市的根基。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