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Manus「撤出」中国,昔日AI Agent新星为何仓促离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节点财经 时间:2025-07-15 00:22:55



文 / 道哥

大举裁员、清空账号、国内IP无法访问——曾被誉为“中国AI Agent希望之星”的 Manus,在估值飙至5亿美元的高光时刻“闪离”中国市场。

近日,Manus“裁员、出走”的消息在媒体端大量发酵。消息称,Manus公司总部将由中国迁至新加坡,其国内团队也将大幅裁撤——原有120人规模团队除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将迁往新加坡总部外,其余员工全部裁撤,据称裁员补偿待遇优厚,被裁人员能拿到N+3或2N的赔偿。

对于裁员,Manus官方回应媒体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至于“出走”一说,据虎嗅报道,有知情人士向其回应“公司没跑路,业务正常。”“其实不存在总部搬迁的问题,Manus在3月发布时就是一个国际产品,而目前所做的是为了在国际框架要求下,确保在服务全球用户时满足各国合规标准。”



图源:Manus微博、小红书

目前,Manus已清空中国区社交账号内容,包括官方微博、小红书等,其3月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的微博公告也被删除,Manus官网对中国IP访问显示“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

其实,Manus总部已在5月搬到了新加坡。6月中旬,Manus联合创始人兼产品官张涛在新加坡「Super AI」大会上公开确认,公司总部在新加坡,同时在东京和加利福尼亚设有办事处。

据Manus网站显示,其已开始在新加坡招聘,提供「数据分析师」、「AI应用工程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等职位。据当地招聘平台 MyCareersFuture称,这些职位的月薪从8,000美元到16,000美元不等,部分职位的月薪甚至高达18,000美元。

01 明星股东加持,Manus凭何曾被捧上“神坛”?

Manus由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Butterfly Effect)开发,后者系2022年4月成立的AI创业公司。创始团队包括CEO肖弘、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季逸超等连续创业者。

在Manus亮相前夕,蝴蝶效应已完成A轮融资,由真格基金、红杉中国、腾讯等多家头部基金和投资机构支持。



图源:Manus官网

Manus自身定位于“通用AI Agent”,能通过浏览网页、操作工具来独立完成繁杂任务,产品通过虚拟机界面向用户实时展示其分步执行过程,试图打通“构思-执行”的鸿沟。

不同于仅提供答案的聊天机器人,Manu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AI模型与自动化执行系统结合,省去了人工大量干预,其也一度被视为继DeepSeek之后中国AI创新的代表。

Manus推出后的一系列用户反映、商业合作、资本融资,足可见其火爆程度。

3月6日凌晨,Manus正式上线,其名称取自拉丁语“Mens et Manus”,意为“大脑+双手”。Manus发布3日内,等待名单已突破200万,由于是邀请制内测,其邀请码一度炒至10万元。

在产品发布后5天,Manus还宣布与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团队合作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基于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在国产模型和算力平台上实现Manus的全部功能,意图借此拓展国内市场,但随着撤离中国,这一进程已戛然而止。

4月下旬,Manus获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上升至约5亿美元,实现约5倍增长。据Manus介绍,B轮融资所筹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际市场。

5月12日,Manus向所有用户开放,开放首日注册量即突破了100万。

02 闪电离场,原因为何?

Manus的出走并非偶然。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今年1月份生效的美国新规要求,“美国资本和高端技术流向境外AI行业等关键领域,必须进行报备审查”。Benchmark所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也因此进入美国财政部的安全审查流程,介于此原因,投资方曾要求Manus将总部迁离中国,以规避审查并融入国际生态。

但实际上,将Manus的迁移归咎到资本压力,或许并不全面。其实Manus的新加坡主体“Butterfly Effect”,早在2023年8月就已在新加坡注册,并由开曼群岛的同名实体全资控股,足可见创始团队早期就已定下Manus全球化业务发展的基调。

据《智百道》分析,有两方面因素或许是让Manus“迁离”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算力短缺成为严重障碍。由于GPU禁令,Manus无法获取顶级运算资源来支持产品迭代。作为一个需要同时调度多个大模型的AI代理,Manus本应投入重金采购先进GPU,否则其产品竞争力将被国产算力限制。搬迁到新加坡后,其可借助该地区较为开放的算力供应网络,规避技术封锁。

另一方面,商业层面Manus也面临增长压力。在3月首轮内测时,Manus月活用户破2000万,但5月开放注册后用户数快速下滑至约1000万,留存率骤降一半。在收费方面,Manus分别提供了每月19美元的基础计划、每月39美元的Plus计划和每月199美元的Pro计划,但用户普遍认为定价过高,且因功能未形成明显差异化而收效不佳。

《智百道》认为,这些问题综合叠加,使Manus在中国的生存空间急剧收窄。目前“智能体”从概念进入价值验证期的速度正在加快,一旦ARR(年度经常性收入)无法支撑其高估值,公司很有可能会被资本和市场快速抛弃。



图源,肖宏社交平台

Manus创始人肖宏在社交平台上曾表示,“为了让更多人用上而放弃短期的收入,甚至调整商业模式的,都是一件可以被做的事情。在这个基础上,ARR显然不是正确的「激励函数」。”

“想要在全球化的竞争里做好产品,有很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但这一切是值得的。一方面因为旅程本身就有很多开心的、让自己和团队成长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03 Manus“撤出”,会影响国内AI Agent市场吗?

Manus最初对中国市场热度极高,但其撤离对国内通用智能体产品的直接冲击相对有限。

高盛最新报告指出,国内AI应用发展呈现ToB(企业)导向,许多国企和政府机构开始部署本地化AI模型(以DeepSeek为代表)。相比之下,Manus面向消费者/开发者的业务模式与中国市场主流需求尚有差距。此外,高盛还强调消费端AI工具的付费转化率普遍不高。

简言之,Manus“撤出”更多体现了中国AI创业在国际环境下的无奈,而非市场理念的失败。

国内市场当前正由专业化的企业AI应用和政企级私有化模型主导。例如金融、制造等行业开始使用定制Agent工具,国内AI Agent的参与者们也继续在这些细分领域加速布局。因此,Manus的离场可能反而为国内AI公司腾出了更多空间,促使行业注意力从“概念炒作”回归到“落地生产力”。

反观Manus,虽“出走”新加坡,但竞争格局依然严峻。

一方面,美国的合规审查尚未有定论,Benchmark的投资能否通过监管尚未可知。另一方面,新加坡高昂的人才成本也推高其运营支出,Manus未来不得不证明在新团队框架下能否快速迭代产品、获得市场认可。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初创和巨头布局AI Agent,如前百度副总裁创立的Genspark短期内营收迅速突破3600万美元,而Manus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仍不到1000万美元,流量也呈下滑态势。

《智百道》认为,AI初创公司需要在资本欲望、技术瓶颈和现实需求中寻求平衡,在监管政策收紧、模型成本居高不下、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中国创业者要想做出全球化的AI公司,业务稳健、扛得压力、挺过周期成为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未来,Manus能否在新加坡搭建起新的支撑点,并保持技术迭代优势,仍有待市场检验。

*题图由 AI 生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