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阳国际陆港看见,两条铁轨纵贯场站,满载货物抵长的班列犹如钢铁巨龙般俯卧在铁轨上,多台吊车在集装箱矩阵间高效作业。
而在仅一路之隔的贵阳综合保税区围网内,电子设备上实时跳动的通关数据,意味着通过海铁联运抵达的货物,经移动端一键申报,货物与车辆绑卡即可进入贵阳综合保税区。随后,按照货主意愿,便可安排整箱派送,完成“一对一”“门对门”服务。
这是贵阳综合保税区立足“国家物流枢纽+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双重定位,通过“通道升级、服务创新、产业赋能”三维突破,创新建立“区港联动”模式的鲜活场景,也是贵阳综合保税区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举措。
2022年,依托都拉营铁路物流港,贵阳综合保税区联动海关、铁路、商务等多家单位部门,按照“都拉营铁路物流港+贵阳综保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联动发展的思路,打造了全国首个综保型国际陆港。
贵阳综合保税区。董桂摄
在贵阳综合保税区保税业务与口岸服务中心副主任虞佳看来,“区港联动”模式是依托“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全功能口岸作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架构,将内陆口岸与综合保税区优势叠加,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手段,高效开展国际分拨、保税仓储、保税加工等口岸延伸业务,形成“1+1>2”的效应。
“海、铁、空、陆”立体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国际物流通道正成为贵阳综合保税区带动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并深入对接老挝、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辐射中南半岛,让贵州参与全球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海铁联运业务不断拓展,贵阳综保区持续优化口岸功能,通过聚焦“同港同效同价”目标,大力推行“一单制”改革,实现海运集装箱“一箱到底”全程运输。引进中远海运设立集装箱提还箱点及铁路场站操作点,高效链接钦州港、广州港、蛇口港等7个主要港口。依托“黔链达”多式联运平台,深度对接东南亚37条海运航线,持续织密国际物流网络。
为了弥补跨境公路物流短板,今年4月,贵阳综合保税区首趟“中老”跨境公路班车成功发车,标志着贵州“中老”国际公路运输通道全面贯通。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跨境公路运输全程“门到门”服务实现了“省内集拼-国内报关-国外清关-末端派送”全链条贯通,可精准满足贵州企业“小批量、高频次”的物流需求。
“贵阳综保区显著的开放平台功能,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沃土。”看着地图上不断增加的节点和线路,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商储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多式联运事业中心经理周雅君说,货物“入区即退税”的海关监管政策,大幅缩短了企业退税周期,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率。同时,贵阳综保区紧邻贵阳国际陆港,距离龙洞堡国际机场仅约10公里,且毗邻高速公路入口,为无缝衔接“海陆空铁”多种运输方式、打造立体化联运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
陆海新通道重构数字经济与通道经济双向驱动的新生态的同时,也让园区内企业找到新商机。
今年6月,贵阳综合保税区贵综跨境数据服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数据跨境流通综合服务平台”即将上线测试,这是继2024年成功开展“国际绿证跨境交易”后,贵阳综保区在数据要素跨境流通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也是贵州数字通道又一新赛道。
“境外数据只过区不入境。”贵综跨境数科数据运营部负责人何鑫解释道:“我们充分发挥了‘境内关外’的特殊优势,保税区虽属中国境内,但在一些政策享受与数据流通层面可视为境外。境外数据在此处理无需‘先报关入境’,既满足国际客户对隐私的要求,又大幅简化流程。”
联通陆海,“道”亦有“数”。如今,贵阳综保区正以东盟、欧盟为重点方向,加速完善数字贸易基础设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通发展。
一组组数据,是贵阳综合保税区开放征程的深刻注脚。截至目前,贵阳综保区到发货物56.6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3075大柜;累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26列1302标箱,黔粤班列21列1319标箱。
此时,在贵阳综合保税区,轮胎、茶叶、辣椒面、土豆片、服装、汽车零配件等特色商品正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快车驶向全球,这已成为贵阳综合保税区不断拓展贵州对外开放版图的新亮点。(冯倩、陈香琳、董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