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业绩承压。
文/每日财报 栗佳
近日,作为一家总部设在海南、体量尚小的寿险公司,海保人寿成功战略获配“中金亦庄产业园REIT”,在业内引发不小的关注。
一方面,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频繁,利率中枢持续下行,有近半数寿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处于低位,甚至出现负值。在此背景下,像海保人寿这样规模较小的寿险公司,通过战略转型和资产配置优化,为中小险企在复杂周期中寻求新突破提供了另一种路径范本。
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保险资金需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资产负债匹配和中长期稳健回报,此次海保人寿高比例战配押注优质基础设施资产,也折射出其正在加快角色转型、深化另类资产布局的新动向。
但关键是,为何海保人寿此次会选择战投基础设施资产?能给一直以来处于承压态势的经营业绩带来显著提升吗?
分析下来我们认为,战投背后,或是管理层对当下业务经营困境“焦虑”而不得不做出的决策。原因有二:一是,公司业绩承压较大。若再不主动出击,业绩或许会更差;二是,展望2025年,在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陷入负增长、净利润持续亏损下,公司全年业绩承压大概率会持续,难反转。
股权生变及掌门人换防,
只为给投资端谋篇布局?
海保人寿本次投资并非偶然孤例,而是其REITs体系化配置战略的关键一环。公开资料显示,海保人寿此前已多次参与公募REITs产品的战略投资,并成为部分产品的主要持有人之一。
另据公开报道,海保人寿在本轮投资策略调整中并未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而是聚焦长期价值和风险可控性。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强调信用筛选机制,不做信用下沉;在权益配置方面,重点关注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分红能力的行业龙头;在REITs投资上,偏向底层资产稳健、现金流稳定的基础设施和民生类项目。
这类投资思路与监管倡导的“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方向基本一致。据悉,今年一季度海保人寿还增配了仓储物流、消费基础设施类REITs,并持续提高新基建、高端制造、绿色能源等方向的投资占比。虽然这类资产短期流动性相对较低,但有助于提升组合的稳定性与政策匹配度。
《每日财报》研究发现,海保人寿多次战投的背后,也或是股东战略意图的缩影。
海保人寿于2018年创立,初始由海马集团、海思科医药、易联众、智信利达投资、舜元建设集团等八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其中,海马集团、海思科医药及易联众三家股东各持有20%股份,形成三足鼎立的股权格局。
不过很快,这一平衡在2022年6月被打破。舜元建设将其持有的全部12%股权转让予海马投资集团,后者持股比例由此跃升至32%,一举成为海保人寿单一最大股东。
此次股权调整背后,是海马集团产业投资版图的进一步整合。作为横跨高新汽车制造、汽车金融、康养社区、保险业务及城市商业运营等多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海马集团当前总资产规模已突破400亿元,连续近二十年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其金融板块投资布局尤为引人注目,旗下不仅控股海马财务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额贷款公司等持牌机构,更通过海马财务间接参股海南银行,展现出产融结合的深度投资布局。
或是想要提前加强海保人寿投资端战略布局,在股权变动前夕,2022年3月份,海马集团将担任过旗下多个子公司一把手的具有丰富金融投资整合经验的赵树华调至海保人寿,赴任董事长一职,并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履历,1972年出生的赵树华,职业生涯起步于海南省高科深圳办事处,后历任海南华银国际信托资金信贷部职员、一汽海马汽车科长及财务部部长。2007年起,他先后担任海马汽车集团财务总监、海马财务总经理,并兼任海保人寿监事会主席、海马财务董事长及海南海田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等要职,在集团内部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与投资战略决策经验。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此前人事调整与股权重组的双重动作,驱动了海保人寿将与海马集团"汽车+金融+康养"的产业生态形成更紧密的协同效应,以及对公司投资端战略重视下的全面排兵布阵。但在海马集团的主导下,却未给海保人寿经营业绩端带来显著提升,反而还在2021年其好不容易扭亏为盈下,到2022年海马集团入主时则又陷入了亏损,而且未能如愿盈利的状态一直延续至今。
累计亏损超10亿,“开门红”不红
在背靠明星股东以及寿险市场增量空间扩容驱动下,成立初期的海保人寿展现出了一定的发展势头。2018至2020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从2.82亿元一路攀升至14.29亿元。
只不过,2020年即“巅峰”,此后业绩开始“变脸”,保费收入连续两年下滑,2021年及2022年分别降至了8.92亿元、8.31亿元,直至2023年开始才一步步回升。可见,海保人寿保费收入波动较大,反映其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动力。
净利润方面,2018年至2020年,海保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0.57亿元、-0.98 亿元、-1.18 亿元,亏损额逐年扩大,2021年终于实现了微薄盈利,当年净利润为0.09亿元,这是自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实现盈利。
令人心塞的是,2023年公司受到“报行合一”政策对渠道端的扰动,且受到营业支出同比上涨18.3%的拖累下,海保人寿亏损额度进一步加剧,当年净利润为-3.18亿元。而同样受到“报行合一”政策扰动及成本支出端压力的不少同类非上市中小险企,仍保持着不错盈利增长势头,如长生人寿、爱心人寿、利安人寿等。
至于2024年,虽受益于资本市场“924走强行情”带动投资收益增长,年末其投资收益率提升至0.62%,综合投资收益率上涨至3%,海保人寿亏损有所收窄至-2.55亿元,但较此前的亏损额度依旧较高。且横向对比更显窘境,2024年非上市人身险企普遍盈利,盈利险企占到近八成,更凸显海保人寿业绩复苏力度严重不足。
更糟糕的是,结合该公司今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陷入负增长、以及净利润持续亏损的情况,海保人寿2025全年业绩增长承压或也会很大,这或许是公司加强投资端长线布局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险企的“开门红”很重要,业内素有“开门红,全年红”的说法。相关数据显示,保险公司每年Q1的保费主要由“开门红”贡献,而1季度保费收入能占全年的1/3以上。其中,海保人寿2023Q1、2024Q1保费收入占全年比重分别为35.61%和47.94%。可以说,每年“开门红”,能为全年的“好业绩”奠定基础。
但今年,海保人寿“开门红”遇冷,总保费下滑。数据显示,海保人寿一季度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11亿元,较2024年同期总保费收入6.87亿元大幅下降了40.17%。
我们分析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报行合一”新政实施后,银保和代理渠道佣金大幅下降导致销售积极性受挫,影响产品销售。而结合前五大产品销售渠道看,2024年海保人寿这五款产品均在银保和代理渠道销售,进一步从保费收入占比分析,其前五大产品去年合计取得保费收入达9.82亿元,占全年保费收入14.33亿元的68.53%,已经撑起半壁江山。
尤其是银保渠道受到的影响力度更大,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在海保人寿保险销售的五大渠道中,其银行邮政代理渠道保费收入下降幅度最大,仅为3.6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5.52亿元大幅下降了34.76%,从原来的第一大销售渠道降为第三渠道,而保险专业代理和保险经纪代理渠道则上升至第一二位,个人代理和公司直销贡献占比依旧有限。
所以基于以上信息,相对来说,海保人寿受到“报行合一”新政的扰动会大一些。
二是,海保人寿2024年前五大产品中有高达4款终身寿险,同时,在去年总计录得的14.33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普通寿险贡献了10.17亿元的收益,占比高达70.96%,而分红险和健康险不仅收入同比在下降,而且占比也并不高,分别仅为15.33%、13.64%。
因此,随着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调(2023年7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0%;2024年9月1日,预定利率进一步降至2.5%),扛起海保人寿销售主力的终身寿险,产品吸引力显然会大大降低,这或许也是今年“开门红”期间其保费下滑的重要原因。
结合海保人寿2023年及2024年一季度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均超35%,以及2025年一季度保费收入大幅下滑,可侧面判断,该公司2025全年的总保费收入或难有较多增长,进而对公司的全年业绩产生扰动。
业绩承压困境或仍会继续,
改革转型迫在眉睫
有人可能会说,海保人寿除了负债端保险业务外,还有投资端驱动,整体看公司2025年业绩不一定差。但仔细分析下来,却并不乐观。
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其实现投资收益1.4亿元,同比增长27.85%,是业绩的第二大块驱动业务。具体来看投向方面,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栏目中,2024年海保人寿投向政府债券占据了“大头”,账面价值为23.38亿元,同比暴涨213.59%,占当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5.33亿元的66.18%;紧随其后的则分别是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和基金,账面价值分别达6.05亿元、2.27亿元,只不过这两项余额均较年初之时有所大幅下滑。
此外,海保人寿还对联营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对房地产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其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为604.96万元,较年初下降了19.39%;投资性房地产余额为1.92亿元,较年初也有微幅下降。
由此可见,除保费收入外,投资类业务对于公司业绩影响确实较大,不容忽视。只不过,投资类资产虽然带来了业绩的高光时刻,但资本市场波动大,一旦出现不利变化,就会影响收入和利润。就像2023年海保人寿保费收入虽增长,但在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滑45.43%的情况下,公司利润仍是亏损的。
且结合2025年1季度海保人寿净资产仅为4.71亿元,已经低于其15亿元注册资本的情况下,可侧面判断公司相较2024年度,当下的业务经营压力或更大。
从上述维度看,2025年海保人寿的投资收益除非能有爆发式增长,或才有望带动整体营收、利润均实现增长,否则持续亏损困境或仍会继续。
总的来说,透过此次高配比战投基础设施,海保人寿在投资端展现出了积极调整信号,将高股息蓝筹股、优质REITs等资产作为重要配置方向,通过动态久期管理与风险敞口控制,为资产端实现收益的相对稳健增长而打下基础。这也符合董事长赵树华在2024年5月海保人寿成立6周年之际所提出的“要坚持稳健性投资,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审慎的思路原则,确保未来的投资风险程度小、收益可预期”新三年发展规划目标中关于投资端经营的核心要义。
只不过,当下海保人寿负债端所面临的挑战依旧很严峻,需要尽快提升保费端经营韧性带动业绩增长,走向稳定盈利。对此,董事长赵树华也给出了一些转型思路,如“大力推进价值型期交业务”、“坚持战略性工作,深耕海南,布局岛外”,这些措施能否长效反哺负债端,给海保人寿保险业务带来新增长点,还有待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
丨每财网&每日财报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电话:010-64607577
手机(微信):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