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家直接沟通:柔性处理的前置手段
品牌方可优先尝试与低价乱价商家开展非对抗性沟通,通过线上聊天工具或电话建立联系:沟通时需清晰表明品牌身份,说明乱价行为对市场秩序的具体影响(如冲击正规经销商利润、稀释品牌价值),并提出明确整改建议(如调整至指导价区间、下架侵权商品)。
这类沟通对两类商家效果显著:一是因对品牌政策不了解而误操作的新手商家,二是库存积压急需清货的小商户。某快消品品牌通过该方式,使 30% 的乱价商家主动整改,且沟通成本仅为其他手段的 1/5。不过,沟通效果高度依赖商家配合度,建议配备专人跟进,记录沟通节点与商家反馈,对拒不回应者及时转入下一处理环节。
二、平台投诉下架:规则框架内的高效约束
依托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快速遏制乱价蔓延。操作核心在于构建完整证据链:需准备商标注册证(或专利、版权证明)、侵权商品链接、价格对比截图(标注低于指导价的具体幅度)、正品与侵权品的细节差异图等材料,通过平台投诉入口提交。
各平台审核周期通常为 3-5 个工作日,通过后将对侵权商品采取下架、屏蔽搜索等措施,涉事店铺可能面临扣分(1-12 分)、限制参加平台活动等处罚。数据显示,规范提交的投诉中,侵权链接下架成功率可达 80%。某服饰品牌通过集中投诉,一周内清理 62 条低价链接,使线上价格波动幅度从 25% 收窄至 8%,有效稳定了价格体系。
三、法律途径介入:强化威慑的终极手段
针对沟通无效、无视平台处罚的顽固商家,可升级至法律层面处理:
律师函警示:委托专业律所起草律师函,明确指出商家行为的侵权性质(如商标滥用、不正当竞争),列明法律依据与整改时限。律师函需通过挂号信或公证邮件送达,留存签收凭证以固定证据。某 3C 品牌发送的 20 封律师函中,15 家商家在 7 日内完成价格整改,威慑效果显著。诉讼追责:对收到律师函仍拒不整改的商家,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需提供因乱价导致的利润损失核算依据)。诉讼过程中,需配合律师完成证据提交、庭审答辩等环节,某美妆品牌通过诉讼获赔 50 万元,同时形成行业案例震慑潜在违规者。应对线上控价需构建 “梯度处理机制”:先通过柔性沟通降低处理成本,再利用平台规则快速清除明显违规,最后以法律手段震慑顽固分子。这种分层策略既能高效维护价格秩序,又能平衡处理成本与品牌形象,为品牌可持续发展筑牢价格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