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探索 » 正文

天舟九号将发射,带2套新航天服飞天,为何3000万旧服装不带回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冯璃月 叶曰尔 时间:2025-07-15 20:32:13

7月12日清晨8点,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组合体,在工作人员精准操作下,开始了垂直转运这一重要环节。

这一环节标志着发射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按照既定流程推算,天舟九号预计将在7月中旬择机发射,飞向中国空间站,完成又一次极其重要的在轨补给任务。

那么,这次天舟九号所搭载的物资中,有哪些“新装备”引人关注呢?根据中央媒体报道,此次载货清单中包括了两套全新国产舱外航天服。有人不禁疑问,造价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旧款航天服是否已经淘汰?

天舟九号是我国批量研制的第九艘货运飞船,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中第四艘常规物资运输飞船。

该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由货物舱和推进舱两部分组成,具备强大的自主导航与对接能力。

它能够实现与空间站的精准交会对接,并在完成任务后携带垃圾脱离轨道焚毁,为空间站的“清洁循环”工作贡献力量。

此次任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当前驻留轨道的神舟二十号乘组,还包括计划于今年10月发射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

整艘飞船装载约6.5吨各类物资,涵盖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在轨补给物资、推进剂、平台级维护设备,以及来自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多种实验装置。

航天员的长期在轨生活需要大量消耗品,而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也反映了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产出的持续提升。

此次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船首次携带了两套全新升级的国产舱外航天服进入轨道。

据介绍,这批国产化程度极高的新型“飞天服”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更加流线型,而且性能也实现了跨代式的重大提升。

其设计使用寿命由原来的3年15次舱外活动,提升至4年20次,寿命的延长意味着航天员能够更频繁地开展空间站外维修、科学实验部署、太阳翼调试等复杂且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国空间站主要配备的是国产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它专门为满足空间站阶段长期舱外作业需求而设计。

自2021年神舟十二号首次出舱以来,这套“飞天”航天服已服役多年,多次成功支持航天员完成各类出舱任务。

其中最为瞩目的一次,是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于去年年底完成了一次长达9小时的出舱操作,刷新了中国航天员舱外活动的最长时间纪录。

在太空极端环境中长时间暴露,对航天服的密封性、温控系统、电源续航能力以及灵活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作为高度精密的生命保障系统,每套航天服都有其使用寿命,并非永久有效。

尤其是经过频繁使用后,航天服的外层抗辐射材料、关节机械部件、电池系统和气密层等关键部分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性能退化。

如果强行使用已过期的航天服,将会带来极大的出舱安全风险。因此,即便外观完好无损,也必须严格执行寿命替换制度。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昂贵且高端的航天服用完后会如何处理?会不会像美国那样带回地面进行维修再利用?

实际上,答案非常现实:带不回来。

当前中国空间站的物资回收主要依赖神舟飞船,而神舟飞船返回时只有一个可落地的返回舱。

该返回舱不仅要容纳3名航天员,还要优先带回空间站的重要科研样品和实验成果,每一克回收物资都极其珍贵。

一套舱外航天服重达约120公斤,如果强行装入返回舱,无疑会挤占宝贵的科研成果空间,这显然不划算。

此外,神舟飞船属于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系统,设计重点在于任务成功率和安全保障,而非高频次多用途的回收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航天飞机曾拥有强大的下行载荷能力,因此能将国际空间站的航天服带回地面维修。

中国载人航天从初期就避开了这条“烧钱且高风险”的路线,转而发展更为稳定、安全且经济的飞船运行体系。

至于让航天服随货运飞船“带回地球”?同样不现实。

天舟系列飞船任务完成后,会以再入大气层自毁的方式销毁——整艘飞船和其中废弃物都会被焚烧殆尽。

航天员使用过的“报废”舱外服也会在任务结束后统一放入飞船中焚毁处理,这是一种高效、环保且安全可靠的终结方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舱外服技术日益成熟,中国仍然坚持“用完即焚”的管理模式。

在有限的资源和任务优先级权衡中,哪怕航天服价值数千万,也远不及一组空间实验数据的宝贵。

那么,为什么返回地球时,航天员不脱掉价值10万元的舱内航天服,而改穿造价3000万元的舱外航天服呢?这要从舱内航天服的起源谈起。

1971年,前苏联“联盟11号”因返回舱在再入大气层前泄压,导致3名航天员因失压窒息身亡。当时,他们未穿舱内航天服。此惨剧促使各国将“穿舱内服返回”定为国际航天安全铁律。

舱内航天服设计轻便紧凑,贴合人体,适合返回舱狭小空间,且能有效保障突发泄压时的生存。

而舱外航天服体积庞大、笨重且拆装复杂,根本不适合在重返地球时穿着。

因此,尽管一套舱外航天服价格堪比高端科研设备,但从空间站的功能角度看,它本质上是定期更换的“高端消耗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永远无法带回舱外航天服。

我国正在研发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具备更强的载人和货物运输能力,支持单次7名航天员或3名航天员加500公斤货物返回。

这意味着未来空间站任务中,科学成果、实验设备甚至重型航天器材有望实现常态化回收。

回到此次天舟九号任务,它不仅是一场物资运输,更是中国空间站后勤保障体系成熟运作的生动体现。

未来,随着国际空间站退役,美国在低地轨道的空间存在或将出现空档,而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持续运行的太空平台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