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房地产 » 正文

每年砸5万亿!国家新战略曝光,这些城市居民身价要涨?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时间:2025-07-16 18:30:39

北京的七月,热浪翻滚。一场牵动全国城市命运的会议,在中南海落下帷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把城市工作摆到中央层面的桌面上来谈,上一次这么干,还是整整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城市长什么样,人怎么活,想法变了太多。这回会议桌上,摆了个新词儿:“城市更新”。它被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是未来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啥意思?就是说,靠这个抓手,要把中国的城市,从里到外,捯饬得更好。

十年前那次会,也提过醒。专家们回忆,当时就说要防止“摊大饼”——城市一个劲儿往外扩,跟烙饼似的越摊越大,最后薄了、散了、没味儿了。可惜那个时候,城镇化正跑得欢,盖新楼的热情挡不住,着急忙慌转型的动力,没那么足。一位常和住建部打交道的专家打了个比方:那会儿大家都忙着“做大蛋糕”,顾不上琢磨“蛋糕胚子”好不好。如今呢?现实啪啪打脸。2024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冲到了67%,比2014年的54.77%高了一大截。城市这块“饼”,基本摊不动了。盖新房卖新房的黄金时代,啪一声,关上了门。开门迎客的,是“城市更新”的时代,讲究的是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这就好比一个家,不再老想着加盖新房子,而是琢磨着把现有的屋子拾掇得更舒服、更结实、更有文化味儿。

会议给未来城市定了七条道儿:要现代化、要活力创新、要舒适便利、要绿色低碳、要安全可靠、要文明向善、要便捷高效。条条都指向一个意思:城市,得让里面住的人,活得像个人样儿。中国社科院专门研究未来城市的王业强研究员,眼睛毒得很。他掰着手指头算:全国城镇趴着的房子,662亿平方米!埋在地下的各种管道,360万公里!这些玩意儿,时间长了,能不旧?能不坏?能不升级?他预估,光是中央加上地方,每年砸进更新改造的钱,就超过5万亿元。这钱可不是扔水里听响儿的,它能把装修市场、家电家具买卖、甚至新技术交易,全都搅动起来。2025年,这个市场就能冲到8.6万亿;到了2030年,10万亿也不是梦。这么大一块肥肉,谁能不动心?

一看“更新”,很多人心里嘀咕:这不就是换了个马甲的“棚改”吗?又要大拆大建,钞票满天飞了?专家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王业强斩钉截铁说了四个“不一样”。首先,政策调子就拧着。今年新鲜出炉的《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拍桌子喊停“大拆大建”,讲究的是“能留就留,非改不可才改,实在不行再说拆”,还得注意保护那些写着城市老故事的老房子、老街道。这跟当年棚改甩钱让你去买新房的搞法,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其次,市场环境变了天。2024年,商品房卖得咋样?年化销售面积9.7亿平方米,跌回2009年那会儿的水平了。新楼开工有多少?7.5亿平方米,只相当于2006年的光景。蛋糕就这么大,还能指望撑死谁?第三,钱袋子也不答应。城市更新这活儿,投入大,见效慢,回本动不动就得熬个二三十年。当年棚改多痛快,卖卖地,钱哗啦啦就回来了,地方财政多滋润。现在这路子,它玩不转。最后,目标也岔开了。这次提城中村改造,计划搞100万套,用货币化安置,主要是为了把现在手里压着卖不动的商品房库存给掏出去,大约能带动1亿平方米的销售。不是为了再掀一波盖房热潮。

上面这四点理由,像四根钉子,把“棚改再来”的幻想给钉死了。新出炉的《意见》说得明白,城中村改造,坚决不搞“大拆大建”,而且要把盖“好房子”这事儿,揉进“城市更新”的大盘子里。文件还强调,规划、土地、财政、金融这些硬家伙,都得给更新行动撑腰。那位和住建部熟络的专家点破了关键:《意见》挖空心思想要撬动的,是市场机制的力量,是让社会上的钱、企业、居民都愿意参与进来。为啥?因为过去那种主要靠政府财政大包大揽搞更新的路子,财政扛不动了,玩不转了。这就是为啥会议里提到城中村改造那些事,前面要加上“稳步推进”四个字。步子不能乱,得稳着来。

成都市搞城市研究的冯波副院长看得更深一层。他觉得,往后政府部门最烧脑的,是怎么平衡好“盖新房”(增量建设)和“改老区”(存量改造)这两盘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光想着“多盖就是政绩”,脑子里得同时装下“盖新”和“改老”两件事,甚至更多元的办法,推动城市往前走。会议自己也定了调子,要搞“五个转变”:发展理念,转到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到节约精明;发展动力,转到有特色;工作重心,转到搞治理;工作方法,转到懂协调。这转变的根本,是把“人”放在城市的正中央。

上海交大研究城市住房的陈杰教授,把话挑得更明。他说,旧的地产周期,彻底翻篇了。新的城市发展阶段,轰隆一声冲进来了。“好房子”和“城市更新”,就像两个新引擎,要带着整个房地产行业,重新拼装组合(结构性重构)。未来五年,它们就是房地产和基建这条大船的“新主航道”,开启中国城市建设的下一个大章节。

这次会议,也没回避城乡发展的老毛病和新烦恼。陈杰教授回顾了十年成绩单:第四次城市工作会议定下的“提质”方向,大体上实现了。城市从“贪大求洋”转到“练内功”,从“钢筋水泥堆”转向“活生生的功能体”。但奔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上,坑洼也不少。城市病没根治,还变出花样了;城里乡下想融合,制度卡脖子;区域差距还在拉大;城市治理这堂课,学得太慢。第五次会议,就是冲着这些硬骨头来的,目标不再是“补窟窿”,而是“建新机制”,推动高质量城市化再跳一跳。

具体有啥问题?陈杰举了几个扎心的例子。一边喊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可现实是“落户容易扎根难”。尤其在中西部那些小县城,人往外跑得快,眼看要变“空壳”了。另一边,“摊大饼”的毛病在有些地方一点没改,产业空心化,人口哗哗往外流,城乡空间越搞越乱套。再说城市群,都市圈规划搞得热火朝天,结果却是“中心撑死、边缘饿死”——大城市虹吸效应太猛,周围一圈被吸干了,核心区挤破头,非核心区冷清清。

会议开出的七味药方,第一味就叫“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核心是啥?提升城市的“肚子”——综合承载能力(装人、装经济、装社会)。办法是搞“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县城作为城镇化载体要分类推进,农民变市民的步子不能停,大城小城和小镇要协调,城乡要融合。王业强研究员支招:超大城市不能任性长胖(严控无序扩张),得把一些产业挪出去给周边兄弟城市(产业梯度转移),治治“大城市病”。中小城市得赶紧把医院学校公园这些配套搞起来(增强公共服务),把人留住、引过来。县城是关键纽带,得想法子让农村的土地能盘活(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让城里乡下的资源能顺畅流动,最好能培育几个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带。

城市不仅是容器,更是经济的发动机。有个数据很震撼:中国城市建成区,只占了全国陆地面积的0.64%,却产出了全国大约60%的GDP!会议提的第二味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就是要让这台发动机马力更强。精心培育创新土壤,在新质生产力上发力;靠改革开放给城市加油;搞好城市更新;让城市在国内外双循环里当好那个关键的“枢纽”。王业强也赶紧提醒:创新归创新,城市之间千万别搞恶性内卷。那些地方保护的老手段,像税收返还、零地价抢企业,该清理了。得弄个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还要能动态调整,别把路堵死。

会议格外强调的另一个转变,是“把城市工作的重心,转到治理投入上”,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除了发展转型,治理效能必须提上去,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里子比面子重要。清华大学搞城市规划的刘佳燕教授,点出了治理的基础:摸清城市里住着谁,他们需要啥。现在人口总量见顶了(拐点),结构性问题反而更扎眼。一边是老龄化、少生孩子(老龄少子化)速度加快;另一边是流动人口大军越来越庞大。但监测数据戳了个痛点:跟着爸妈进城的孩子(随迁儿童),能上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了差不多20个百分点!这说明啥?“家庭城镇化”的配套服务,严重拖后腿了。还有个麻烦:县城是吸纳城镇新人口的主力军,可普遍穷得叮当响,财政收入少,公共服务开支大,两头犯难(支出与收入不匹配)。

会议对此的回应简单明了: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把公共服务水平提上去,牢牢兜住民生这个底。陈杰教授解读得更具体:一面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这需要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医养结合),多搞无障碍设施,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织密;教育设施怎么布局也得优化;城市落户政策、年轻人住房政策,得快点调整。另一面要关照新市民和打零工的人(灵活就业人口),就业服务、社保、住房保障、市场监管这些都得升级换代。另外,还得想法子让农村老人进城养老能方便点,同时把农村本地养老的短板也补上,两条腿走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