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席卷中国高校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而大模型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加速引擎。新教育模式能否响应培养未来人才的呼唤,是否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应用?近日,一场学界和业界专家学者共聚的圆桌讨论,聚焦高校AI教育,谈起课堂中教与学的“变化进行时”。
大模型对人才培养带来“质变”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复合型人才,他得既懂计算机,也懂数学、物理,还要懂人文科学等。这靠几个老师是办不到的。”斯坦福大学家讲席教授、冯·诺伊曼理论奖获得者叶荫宇认为,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教育推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且相比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大模型AI教育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实例并使之实践,弥合传统教育课堂知识与业界实践之间的沟壑。
“结合产业分析问题的能力、构架和模型设计的能力、搜寻工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需要的,”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网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林润辉教授也提到了未来人才的复合能力,同时他还指出一项关键——“未来也许你可以不用很会跟人协作,但是你必须要会与AI协作、与人机一起混合协作,这是未来的常态。”
在商学院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需要对信息技术具备更高的掌握能力。“但学生需要的不是传统的计算、敲代码的训练,而是要培养更高层次的建模能力。”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德桑特尔斯商学院副教授丁弋川指出,传统课堂很难实现大量实例磨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大模型AI工具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大量实例中实现触类旁通。
用国产大模型“参与”中国产业升级
“你是仓库运营负责人,要提高库存周转率,如何进行智能决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课堂上,学生通过一场“剧本杀”体验一家正在扩大规模的零售企业如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供应链。与传统教学不同,依托大模型教学与实训平台COLORMind,每个角色每个需求都会紧跟“下一步”——从需求到建模、写出代码求最优解,算法的作用直观地变成“智能决策带来的结果”呈现在学生眼前。
COLORMind平台的“聪明大脑”来自杉数科技联合上海交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主研发的ORLM智能决策大模型,它将企业一线的优化经验、数据算法与复杂决策模型,系统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和CTO王子卓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在他看来,大学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不足及AI应用滞后等普遍问题正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学研互促”的闭环生态来解决。
教师正成为学习者、观察者和引导者
在教育部公布陆续的“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中,大模型驱动和赋能的案例占比越来越高。大模型技术使高校AI教育不再是执行预设任务、优化单一环节,而是重构教育生态,开启协同创造。在其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有了AI教师更加重要。”叶荫宇指出,教师的任务是达成教育目标,更应该主动参与AI平台与学生一起学、一起玩,在过程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制定个性化教学。同时,他认为,大模型降低了学科之间的门槛,教师应推动学科交叉,主动学习成为“一人千面”的教师。
作为一线教师,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耀武对AI教育有两种态度——一方面,AI教育发展很快,他认为教师理应先学生一步学习了解新方法,并把它引入课堂;另一方面,他认为教师对AI不能完全信任,特别是当一些复杂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边界,则需要警惕,需要验证。而验证,恰恰也是AI时代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成的重要教学过程。
原标题:《高校AI教育再升级,让学生国产大模型“参与”中国产业升级》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采访对象
作者:新民晚报 易蓉 实习生 朱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