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抢滩东南亚,中国航空发动机商业化破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7-18 16:25:09

当低空经济按下“加速键”,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产业链正悄然转向“商业落地”的临界点。

7月18日,在GTF第十二届航空动力和燃气轮机聚焦展会现场,一架200千克级的单旋翼带尾桨无人直升机引起了观众的围观。

这款由航景创新制造的飞行器具备50千克的任务载荷能力,能够续航5小时,飞行时速达120公里/小时,已在森林防火、巡检巡航等领域展开应用。据该公司透露,公司目前年出货量超过了500架,并在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获得了订单。

“有没有市场化的订单,是衡量一家公司产品力的关键指标。”航景创新首席品牌官宋阳告诉记者,订单背后,是一场围绕“飞得远、飞得快、拉得多”的技术硬碰硬,而这三项指标正构成了行业广泛认知的“不可达三角”。

对于飞行器而言,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航空领域,载重、航速与航程的平衡并非“拍脑袋”的事情,真正决定飞行性能的核心,在于航空动力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真正决定飞行器性能指标的,不是外壳,也不是电控,而是发动机。”博陆航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娜表示,航空发动机占到了整机成本的20%-30%,掌控着平台的稳定性、可靠性与关键性能。

发动机被业内称为传统航空机械的“心脏”。北京金朋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发动机结构设计室主任白宇航指出,不同于汽车工业可以承受相对松弛的误差,航空发动机对精密度的要求极高,而精密度直接决定合格率,也同时影响着成本。


西安聚能高温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高温合金是维持燃烧室和叶片结构稳定的关键材料,能够在600℃以上的环境中保持高强度抗氧化性能,是发动机长期运行的根本保障。但这种材料造价昂贵,生产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叠加后导致整个行业门槛居高不下。

“我们知道要用什么材料,但往往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好用。”罗娜指出,行业基础材料科学的人才缺失,是当前航空动力技术迭代面临的问题之一。

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低空经济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已发生87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一些航空发动机企业已经找到了撬动更大市场的切口。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罗娜坦言,中国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低、产业链成熟,从原材料采购到旋压铸造等高难度工艺都具备完整体系。这使得国内航空动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性价比突出。宋阳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阿拉伯客户对中国产品的最大印象是“好用又便宜,服务还24小时在线”,这也是他们打开中东和东南亚打开市场的关键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交付量将达到1.9万台,市场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占据超过五分之一的全球市场份额。

“从全球市场来看,‘不可达三角’仍然存在。”白宇航坦言,在跑通海内外订单之后,接下来国内航空发动机企业想要掌握“飞得远”的主动权,仍然需要时间。“接下来我们还会在材料、技术精度等多个领域加大投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